在苏大校园里有一个姑娘,每日云鬓轻挽,裙裾飘飞,身着汉装,脚踏青鞋,在来来往往上下课的学生人潮中显得分外惹眼。这位“汉服女孩”名叫秦亚文,苏大艺术学院大四学生,从大一至今,秦亚文坚持每天穿着汉服上课。汉服对她而言是平日里的便服,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部分。(10月4日《扬子晚报》)
如果此事不经媒体曝光,人们也许还有理由相信,这个“汉服姑娘”对汉服的执着,仅仅是出于对汉文化的热爱。可是,此事被媒体曝光之后,人们会如何看待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也许,有些人还会坚持原来的看法,但是更多的人则会对“汉服姑娘”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指责这是在炒作行为。
诚然,在炒作并不稀缺的今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认为“汉服姑娘”只是在炒作自己。可是,笔者举得民众没有必要对“汉服姑娘”有这样的怀疑,以至于否定“汉服姑娘”带来的积极效应。一者,“汉服姑娘”的出现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二者,“汉服姑娘”的行为产生的效应并非完全利己,也有利于活跃整个文化市场。三者,根据相关报道,“汉服姑娘”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对汉文化的喜爱,在一个提倡张扬个性的时代,这种行为完全可以视为张扬自我个性的一种方式。
其实,有些炒作未必出于当事人的目的意图,也有可能是媒体刻意加以渲染报道的结果。民众应该明白,要是媒体对“汉服姑娘”的报道,要是超出新闻报道的底线,变成媒体单方面的炒作行为,污染的是自己的眼睛,受伤的则是这个尚未走出校园的女大学生。因而,民众更要谨防“汉服姑娘”被炒作,防止“汉服姑娘”被聚光灯灼伤,而不是担心自己会被“汉服姑娘”欺骗。
民众要谨防“汉服姑娘”被炒作,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提取新闻报道中的真实信息,不让虚假的新闻报道干扰自己的思维,做出过激或者错误的反应。具体来讲,民众看到这类新闻之后,要根据自己知道的常识、以及掌握的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的过滤网,把那些符合常识的内容提出出来,把那些不合常识的内容给过滤掉。这些过滤出来的内容,民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辨别,看那些属于媒体刻意制造的错觉,那些是新闻当事人有意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经过这么一番分析过滤,民众再决定自己的批评对象,再决定自己对这则新闻该持有的态度。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阅读新闻太麻烦,其实这样阅读新闻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识别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防止由于自己对信息的错误判断,伤害那些本不该被伤害的人。话说回来,在这个信息海量的时代,阅读报道能建立一套存真去伪的阅读方式,反而能提高自己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节约更多的阅读时间。(川北在线综合)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