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造太阳创新纪录 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基础

2017-07-07 15:00  观察者网

  原标题:人造太阳创新纪录 60秒到101秒的飞跃!-----来源:观察者网

  文 杨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博士生

  2017年7月3日晚上十点二十左右,从坐落在合肥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传来刚刚得到的试验结果: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

  人造太阳创新纪录 60秒到101秒的飞跃!

  在现有的大型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这是第一次,也是世界纪录。此次试验的成功,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和未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1.什么是高约束运行模式?

  有高约束模式自然就有低约束模式,“高”与“低”是约束能力上的相对而言。

  无论是“高”还是“低”,外部的辅助加热功率越大,等离子体的能量约束时间都是越短的。但是,高约束模式的衰减率比低约束模式小得多,这个比值用H表示,称为改进因子。也就是说在外部相同的辅助加热功率条件下, 则高约束模式下的能量约束时间是低约束模式下的H倍。

  在这次试验中,约束改善因子 H98y2 大于1.1,高于ITER的基准运行模式的 H98=1。

  2.为什么要达到高约束运行模式?

  像刚才所说,等离子体的能量约束时间是随外部辅助加热功率的增加而缩短的,加热功率越大,等离子体能量损失反而越快。打个比方,就像往一个有漏洞的水缸倒水,倒得越快反而漏的更快,最终的结果就是池子里的水反而变少了。

  所以简单来说,在高约束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约束变好了,而且从等离子体损失到第一壁的粒子数减少,从而减少了杂质和能量损失。

  而它对于聚变堆来说有更大的意义,因为这可以大幅度降低聚变装置的规模和造价。

  在ITER设计过程中,如果是按照低约束模式运行,预计耗资约为100亿美元,因经费巨大而导致计划难以施行;而在此后的重新设计中改为了高约束模式,预计经费也降低到50亿欧元,ITER计划得以开展。

  降低难度还省钱,对科学家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首次发现高约束运行模式的德国物理学家F. Wagner也因此在2007年获得了由欧洲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颁发的阿尔芬奖。

  3.为什么这次试验能达到101秒?

  由于这次的试验结果还刚刚出来,相关论文要几个月后可能才能见刊,具体细节要到时候才知道。但根据以往的一些文献和报告,还是能推测一些。

  2016年4月,万元熙院士在北京大学作报告,内容之一便是EAST的长脉冲H模运行。其中有几个要点:

  1. 完全的非感应电流驱动(稳态、环电压为零);

  2. 利用低杂波、电子回旋和离子回旋三套加热系统之间的有效耦合,实现纯射频波加热的高约束模加热模式;

  3. 在分钟量级验证EAST装置上ITER-like水冷钨偏滤器的运行能力,为ITER钨偏滤器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4. 实现全程无大幅度边界局域模(ELMs),有效控制偏滤器靶板的峰值热流和钨杂质返流;

  这次等离子体所新发的新闻稿也都提到了这几点,相信大的技术路线并没有改变。

  4. 本次试验和去年的102秒放电试验有什么区别?

  去年102秒放电试验,并不是高约束运行模式,其实验目的是为了实现高电子温度,使中心电子温度超过五千万度。

  另外,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放电时间和装置的能量约束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责任编辑:莫小烟]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