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可可西里生态调查:高原旅游垃圾捡拾每日近一小时

2012-07-22 16:56  新浪
 中广网北京7月21日消息(记者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可可西里,包括西藏北部的“羌塘草原”地区、青海昆仑山以南地区和新疆同西藏、青海毗邻的地区,连同青藏公路以西的“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在内,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
 
  然而,这样一片让人的神往的土地,一直以来都难以摆脱人类的威胁。保护人员用汗水和鲜血将觊觎藏羚羊的偷猎者拒之门外,正在沿着青藏线涌向可可西里的游客却成为可可西里新的威胁。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使得可可西里湖泊水位不断上涨,而冰川融化本身,也在为三江源敲响着干枯的警钟。
 
  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三集系列报道《可可西里生态调查》。今天播出第一集:《18岁志愿者嘉禾眼中的高原旅游垃圾困境》。
 
  嘉禾:从7月7日到7月18日,我一个脸都没有洗、一个头都没有洗,最后头发都梳不开了,我还能快乐的面对小羊,愉快的和它们玩耍。
 
  7月3日,18岁的嘉禾从青岛出发,坐了48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可可西里。今天下午,她刚刚离开格尔木,正式结束了两周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志愿者时光。
 
  索南达杰保护站位于可可西里东侧的青藏公路2952公里处,得名于在保护藏羚羊过程中牺牲的英雄索南达杰。在过去的14天时间里,嘉禾和伙伴们克服高原生活的种种不适,照顾5只走失的小藏羚羊、为过往的游客做环保讲解员,不仅是因为缺水没有办法洗头洗脸,这里的一切都给了她从未感受过的生活。
 
  向过路游客普及高原环保知识,是嘉禾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游客们的环保意识不足,管理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时常要在傍晚时分沿着青藏公路捡垃圾,一捡就是将近一个小时。
 
  志愿者:这些都是开车的扔的。什么都有,饮料、红牛、咖啡,居然还发现一个酒瓶。哎,可恶!
 
  过往的游客告诉嘉禾,垃圾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索南达杰,特别是处于6到10月份旅游高峰期的当下,整个青藏公路沿线都经受着巨大的垃圾考验。
 
  游客:我可以很负责的说,从西宁到索站,没有一公里范围内没有这些垃圾。
 
  游客:你包里有一些瓶子之类,然后又不想占地方,就只能随手扔了,垃圾桶很少。
 
  志愿者:那你们出来之前有没有查过一些攻略,涉及垃圾处理的?
 
  游客:没有提到过这方面,一般都是说怎么玩得好、玩的开心、住得舒服、吃的好。
 
  游客:在走这条线路之前,我至少找了6、7个版本的攻略,从来没有一个讲到一个字的环保。
 
  听的出来,环保宣传的不足和环保意识的匮乏,使得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面对游客们带来的垃圾,只能一次次无奈的俯身捡起、收集起来。但是,这只是麻烦的开始。因为索南达杰保护站没有垃圾处理能力,整个青藏线上的垃圾处理能力也非常弱,大量的垃圾只能通过填埋、焚烧这样不环保的方式进行处理。
 
  志愿者:你说要是纸质的、或者生活垃圾,焚烧也就算了,但是像这种矿泉水瓶子特别多,唉,也没办法。
 
  蓝天、白云、烈火,这是7月16号嘉禾眼前的场景,她跟着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公路沿线借了一些油,一起点火、燃着垃圾,眼睁睁的看着滚滚浓烟飘向天空。管理站工作人员巴丁说,在旅游高峰期,他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这样处理一次,有的时候,整整一天才能把垃圾烧完。
 
  巴丁: 的办法就是把它烧掉,有的时候也会挖一个坑,把它埋掉,尤其是这些塑料的东西,怕刮风把它吹走,只能赶紧烧掉。
 
  这样的现状,如今有了改变的可能。7月14号,嘉禾和同伴们在长江源——沱沱河考察时碰到了一个人,他叫杨欣, 的1986年漂流长江活动的幸存者,后来,他创办了绿色江河环保组织,并于1997年用卖书的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嘉禾服务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2003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保护站收归,统一管理。
 
  杨欣:你是从哪里来?
 
  嘉禾:你好,我是山东青岛的。我也是看了你那本有关十年志愿者历程的那本书,了解完决定来当志愿者的。
 
  现在的杨欣,正为解决高原垃圾问题而努力,长江干流的第一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预计今年八月上旬就将建成,“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项目可能也将同时启动。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有几分好奇,作为这些环保项目的负责人,杨欣和嘉禾都说了些什么?保护站将如何运转,又能不能解决愈发严峻的高原垃圾问题呢?明天请继续关注系列报道第二集:《对话“长江之子”:民间环保人杨欣》。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