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将近一周时间,环保部督察组启动了12个地方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结果却令人忧虑,大量工业企业违规排放、本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仍然在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2月26日 新华网)
由雾霾触发的橙色警报,已经在考验着人们的呼吸。作为首善之都,北京的雾霾整治更加引人关注。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方案》,有关部门启动了专项督查行动。围绕着北京周边省份的检查,结果却让人担忧。多地排污监测设备形同虚设,数据失真情况严重。
有些热电企业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而因排放超标的玻璃厂和督察组打起了“一来就停,一走就干”的游击战,有的化工公司玩起了“狡兔三窟”的烟囱迷魂阵,有的干脆就给督察组以拒绝检查的闭门羹。环境治理还没取得阶段性胜利,各种治理乱象就已经成了困局。
对于那些高排放高耗能的企业来说,环境治理无异于是给他们经济利益套上了经箍咒。企业将来的出路、手下员工的就业问题等等,都给企业主出了道极大的考题。按照成本核算以及经济效益来看,要实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确成了企业主“不可承受之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乎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敷衍。
然而,雾霾污染已经逼得我们没有了“先发展再治理”的任何资本,此外“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中。有些领导更是下了“治不好污染提头来见”的军令状。
但是,现实似乎给“如火如荼”进行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浇了一盆冷水。各种企业排放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挑战环保底线。这就不得不重复一个说烂的老话题:监管去哪儿了?
企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那是由资本原罪注定的,而环保部门的监管就是要时不时打醒这些有可能导致污染的经济冲动。试问烟囱里冒着黑烟,当地政府真的会看不见?等到问题被曝光了,却有各种各样的推辞说词。这样的监管不仅让环境监管跑空,更让百姓感到心火上升。
中央已经强调“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更强调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在这样的语境下,当地政府恐怕就不要强调“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老台词了吧?
只是不知道在环境污染的背后,还有什么也是被一道抹黑的。(谢伟锋)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