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凉山11.7万余名幼儿免费入学堂

2018-02-08 12:49  四川政府网

    原标题:凉山11.7万余名幼儿免费入学堂

    一年前,5岁的彝族女孩吉玛阿呷听不懂汉语,见到陌生人就躲在大人身后。在村东头的村幼教点就读后,她不仅能用普通话背儿歌,还主动与人打招呼,变得开朗大方了。
 

凉山11.7万余名幼儿免费入学堂

  2016年9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拉克乡四合村幼儿教学点内的小朋友们在玩耍。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在吉玛阿呷居住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沙合莫村,两年前新建了幼教点,这让当地孩子直到上小学二年级、三年级才会说汉语成为历史。

  几周前,记者到沙合莫村幼教点,只见半个篮球场大的院坝内摆放着儿童组合滑梯,教室、活动室宽敞明亮,彩电、电子琴、玩具教具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4名辅导员正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孩子们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念儿歌。
 

凉山11.7万余名幼儿免费入学堂

  2016年9月1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拉克乡四合村幼儿教学点内,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凉山州3000余个“一村一幼”教学点中的一个。为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村为单位建幼教点,普及以双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并减免在园幼儿学前3年保教费。
 
  图为布拖县火烈乡约呷村开班的“一村一幼”教学点。新华社发(王德摄)
 
  吉玛阿呷的外婆说,几个孩子都是在自己“背上”长大的。如今,外孙女在家门口就能读书,还不用交钱,真是太好了。
 
  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是许多家长的心声,也是凉山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因学前教育普遍缺失,彝区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学汉语,语言障碍导致“学业困境”,孩子听不懂容易厌学。“一村一幼”为幼儿打好语言基础,从源头打牢“控辍保学”根基,使民族地区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图为甘洛县普昌镇哈木足村幼教点孩子正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做游戏。新华社发(施建华摄)
 
  学前教育曾是凉山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据统计,2014年凉山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73%,仅有3所公办村级幼儿园。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后,到2017年底全州村级幼教点有3059个,入园幼儿达11.7万余人。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3.35%。
 
  凉山州教育局局长游开军说,各地突破师资、场地、资金等发展瓶颈,把村委会活动室、闲置村小校舍等改造成幼教点。并由四川省财政“兜底”,对彝区10县行政村每村2名辅导员,每人每月劳务报酬补助2000元,保证了教学点正常运转。
 
  2016年9月1日,当日是开学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拉克乡四合村的一位村民带着女儿前往村里幼儿教学点报到。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为破解幼儿“听不懂”问题,凉山聘请双语教学辅导员,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融入民族特色、操作性强的教材。教师通过游戏、儿歌,教孩子说汉语。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