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揭秘“圣母”这种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2016-05-28 16:29  今日头条

    原标题:揭秘“圣母”这种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网络上那种“圣母婊”,“白莲花”的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问:“圣母”这种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揭秘“圣母”这种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观点1:“圣母婊”总体而言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典型的外皮是现代西方、而内核是中国视角之名词。圣母心态,其实来源于两种思想道德观点:一,强烈主张爱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二,主张用爱、包容等理念,而不是用惩罚来解决一切社会冲突。所以曾经有人指出,跟中国的“圣母婊”对应的西方概念,是“政治正确性”。

  “圣母”意识勃兴,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思想体系的反感,但它能站上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地,有它的功用与合理性。当代社会组织整合的人口越来越多,里面各种构成如阶级、族群、性别、亚文化群体等越来越多,如果不强调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讲用爱解决矛盾,而是像过去那样快意恩仇、以力取胜的话,这个社会就会乱到、暴力到无法运行。“圣母婊”存在的最关键理由,其实是其中“圣母”元素所彰显的正向价值。

  “圣母婊”成为了一种不顾人类社会的现实,空谈爱与善良,一味保护和纵容某些反社会及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是凶残到没有人性的所谓“弱势群体”的思想体系。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这个社会也会乱到、暴力到无法运行。当前在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暴恐事件,即是凶兆。所以,“圣母婊”才在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也在西方社会——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反感,被称为“婊”。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圣母婊”对于弱势方的溺爱式保护,有可能最终害了弱势方。溺爱久而久之,弱势方往往认为这种溺爱式保护不是强势方的善意,而是懦弱、愚蠢,从而肆无忌惮。而到了强势方真正被彻底激怒的时候,处于无助甚至悲惨之中的就是弱势方。而“圣母婊”仿佛起到的是一个欲擒故纵的作用(这当然不是“圣母婊”的本意),大家都听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不幸的是,当今世界正在往这个方向走。

  “圣母婊”有其存在价值,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但不应过分。今天,在“圣母婊”已经走了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多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直报怨”等价值观来平衡一下。这才是多元社会中各方共赢所需要的平衡。

  观点2: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好多人都做了网红。那么有的人,文采一般,颜值也没啥,她们也就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炒作自己的本钱了。怎么办呢?就只好逆水行舟啦,爬到一个道德制高点,对一些人或事,大放厥词。以“圣母”的形态,对其他人指手画脚。目的只有一个:刷纯在感,吸引眼球!

  因为,这些“婊”们讲学术,专业,都没有什么深度广度,也就没人会理睬,相反,用道德来绑架他人,还是会有一些人的认同感的。她们大多是以爱国,孝顺,慈善说事!得到他人赞赏的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以后就没有不敢说的人和事了,当然也会有一些“脑残”跟着呐喊助威,从而形成了一种模式!(也有个别人被他人利用)。俗话说,说是非者正是是非人,未来各种“婊”会做来越多……

  观点3:这就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到底是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其实他们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都很重要,敢于纠正指出他人错误的行为是认可的,但是自身没有做到,就变成了一种形式,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在当对他人的行为方式对公众而言引导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对于社会必要的场合而言是允许存在的,不管他有没有内容,但发出的信号是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向上的,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他本身的内容,比如有很多人就站出来指出他本人都没有做到凭什么教育别人如何如何?这已经说明外在的形式可以通过反作用力去影响他的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很多人把这种人称为“圣母婊”?就是对他形式空洞的反感,说明形式不能单一脱离于内容。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