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为什么清明节才祭祖? 清明祭祖的来历

2018-04-05 10:10  360问答
         原标题:为什么清明节才祭祖?  清明祭祖的来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前10日后8日,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所以很多地方祭祖扫墓会选在清明节前后,而不是清明节当天。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清明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