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四川“十二五”的民生账本 拉着老乡奔小康(2)

2015-11-17 09:56  四川日报

  偏远的凉山州木里县,百年前被探险家洛克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群山环绕,过去靠骡马翻山越岭运货。而今,全县29个乡镇已有28个通车,全县113个村中,有73个村的悬崖峭壁上有了汽车的身影,木里的交通基本达到了“物畅其流”。而这仅仅是甘孜州、凉山州开展“三年交通大会战”的一小部分,今年将全部完成1.23万公里的建设任务。在藏区金川县,所有乡镇道路实现硬化,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

  这几年,四川在藏区连续实施六大民生工程计划,编制完成了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瞄准了群众需求的“靶心”,使雪域高原群众有了舒适的聚居点,喝上了卫生水,马背上也能看电视。

  补齐农村短板 造就美丽城乡

  对于一个西部人口大省而言,脱贫济困、民生改善就是一次长征。在四川省现有的贫困人口中,还有近500万在农村,大多集中在大小凉山、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等“四大片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的就是补齐农村短板,不止于个体的脱困,更要注重区域的整体提升。循着这样的思路,四川以建设新农村带动贫困山村变样,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四川以“四大连片扶贫片区”为重点,在大小凉山彝区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在藏区推进“藏区新居”建设,在秦巴山区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优先帮助最贫困的村和农户建房,不落下一村一户。目前,“巴山新居”已建成4.8万户,“藏区新居”建成2万户,“彝家新寨”建成1万余户。

  与危房改造同步,集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农家购物中心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同步建设,农村成为与城市一样诗意流淌的地方。

  与此同时,四川加速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建成现代农业基地3000多万亩、规模养殖场40多万个,发展龙头企业8500家,培育家庭农场1.4万家,农村发展的内生造血功能增强。仅去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就达1340亿元,同比增长28.2%;带动1000余万农民增收,四川省农民旅游人均纯收入704.5元。

  (原载2015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