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四川深化改革特色足 已建成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

2017-06-15 10:19  四川日报

四川深化改革特色足 已建成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

  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四川首批已建成16家

  本报讯(记者 朱雪黎)四川目前已建成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今年下半年还将启动第二批中心建设,力争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这是6月14日记者从省国防科工办获悉的。

  军民融合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特色的任务。其中,建设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开展交流合作,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被列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务院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重点工作之一。

  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的组建单位包括军工科研院所、地方院校和军民融合企业等,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有限公司等。目前,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设运行近两年,已促进中物院5项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智能制造、光通信等领域。该中心负责人何幻臣介绍,近期,中心刚与绵阳市游仙区开展了一次企业大调研,下一步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转移转化。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则重点促进了红外及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等6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了20余项系列产品,在该技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今年,四川电子军工集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正在推进9项军用技术再开发项目、2项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包括轨道机车用高功率钛酸锂电池系统、高性能氧化铍陶瓷金属化产品等。“11个项目投资约1.5亿元,产业化项目预计将形成年产约2.5亿元的产业规模。”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引领,四川相继制定并印发了相关管理办法、工作方案、交流制度等。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全部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未通过评估的中心将被及时撤销。

  故事

  一份发明专利证如何引得千万融资来

  故事背景

  2016年我省专利质押登记合同108份,涉及专利项目652个,质押融资金额31.9亿元

  □侯冲 本报记者 朱雪黎

  凭借一份专利证,获得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成都汉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CEO柴军直言自己“非常幸运”。

  近两年,柴军经常往返于安徽和四川之间,为的是公司承建的安徽六安市霍山县智慧城市和六安市城区视频监控与报警两个项目。“目前项目已处于验收阶段,一年半左右就能盈利。”柴军介绍,两个项目投资都过千万元,而公司能吃到这块“肥肉”,四川创新开展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功不可没。

  “有了这个新模式,我拿到了这张纸,顺利从银行贷了1000万元。”说着,柴军从办公室抽屉抽出了一份发明专利证书。

  2015年,看到霍山县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招标消息,一直准备进军该领域的柴军嗅到了商机。但智慧城市投入很大,公司同时承建的项目较多,资金成了“拦路虎”。“我们想从银行贷款,但作为轻资产的科技型公司,我们拿不出银行需要的土地、房屋等抵押物。”招标渐渐临近,资金问题却迟迟未解决。

  转机很快出现。同年9月,在成都市科技局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柴军得知了很多优惠新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企业可以凭借专利权质押融资,从银行贷款。碰巧的是,当年5月,柴军的公司刚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看到希望的柴军立马联系成都市科技局。最终,在成都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担保下,他的公司凭借专利证书和其他抵押物,从成都银行和兴业银行获得贷款1000万元。柴军透露,仅凭自己手里有限的抵押物,最多贷款几百万元,但因为多了一份发明专利证书,他成功获贷千万元,“轻飘飘的专利证书,‘分量’却很重。”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