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连续两次分别发布四个文件,“治霾、治水、治堵、增绿”,每个文件都由“十条”构成。由此,一场成都全域范围内的大治理和生态系统工程拉开帷幕。
实际上,“三治一增”(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是在今年4月份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笔者注意到,成都的“三治”,分别用了“铁腕、重拳、科学”三个关键词,这也是不同于以往成都环境治理的提法。按照成都市提出的建设“五个城市”的思路——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现代化国际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显然,“铁腕、重拳、科学”是为努力实现“五个城市”路径的必然选择和条件保障。
根据以往国内诸多城市的管理“经验”,大多数时候各种城市治理政策的落地和执行都是“一阵风”,甚至于出现“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段子。但是对于成都来说,“五个城市”是成都今后五年“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的“内核”,因此未来五年必须并驾齐驱,协同发展,才能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从这个六月开始或者此前已经部分开始的城市大治理,显然是一场“持久战”,更是需要“铁腕、重拳、科学”地进行系统化的生态、环境大治理。
根据“三治”规划,“治霾十条”的目标,是要在2017年实现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较2016年下降7.6%和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以上。尤其是成都市还将采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户,清理整治园区外“小散乱污”企业9400家以上。
此外,成都“治堵十条”,则从智慧治堵、工程治堵、依法治堵三个维度,提出“以规划为引领,力争从源头上根治交通拥堵‘城市病’;以硬件为支撑,增强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以法治为保障,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质”。
“治水十条”锁定2017年、2022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201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郊区(市)县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全面启动;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消除,“水润天府”盛景初步显现。
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势必会触动多方利益,打破现有城市管理格局。因此,“铁腕、重拳、科学”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保障。用成都本地方言表达,首先就是要“逗硬”,尤其是要关闭9400余家落后产能或者污染企业,没有铁腕的方式,是无法实现治霾目标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对于成都平原的百姓来说,或许只能永远停留在对唐诗的无限向往里。
与此同时,“铁腕”和“重拳”并不是蛮治,在现代城市管理的探索中,还必须秉持“科学”的理念。如今,互联网+交通为治堵提供了技术和创新的强力支撑,城市管理者需要打造的是一张“智慧交通”的网络,从地铁到公交系统,从BRT到共享单车,更需要通过“科学”的治理,才能更好的让城市出行更加便捷、社会效率更加高效。
“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蓝图已然徐徐展开,只有“铁腕、重拳、科学”,以及持之以恒的执行和管理,才能让城市更加和谐、美好、宜居、宜业。(央广评论员邓林)
热2018-03-23
热2018-03-23
热2018-03-23
热2018-03-20
热2018-03-19
热2018-03-19
热2018-03-19
热2018-03-19
热2018-03-19
热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