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端午节是几月几日放假安排 由来来历传说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作为我们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许多人都知道是农历五月初五,可是不是太清楚是公历几月几日,几天小编就分享下,顺带说说端午节的来历由来,端午节的习俗等等。
一、2020年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及放假安排
2020年端午节时间是:2020年06月25日 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五月初五。
许多小伙伴很关心端午节放几天假,来看一下吧:
端午节放假安排
2020年端午节放假时间:2020年6月25日-2020年6月27日,共3天
其中2020年6月25日(星期四)为端午节当天,国家规定假日放假一天
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放假一天,与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对调,2020年6月28日正常上班。
二、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1、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近些年,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 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载。
2、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端午节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期人(公元前770-前476年),名员,楚国人。
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4、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东汉(公元23-220年)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5、近代考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三、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寄托了人们纳福迎祥、除灾辟邪的愿望。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1、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端午划龙舟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挂艾草与菖蒲
3、吃粽子。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吃粽子
4、饮蒲酒、雄黄酒等。这个一个流行桥段是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饮雄黄酒大变身,其实,除了饮蒲酒、雄黄、朱砂酒,可以以酒洒喷手足可以避虫蛇。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这种风俗流传较广。
5、 佩戴香包。很多地方过端午节时,人们会佩戴香囊。香囊外包丝布,拴五色丝线,漂亮美观,寓意吉祥,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从现代医学角度讲,它们可以抗菌、预防感冒、抗手足口病等,而且能防蚊驱虫。
端午香包
6、吃五红或者五黄。在江苏一带,端午时节有吃五红的习俗,五红指龙虾,烤鸭,咸鸭蛋,苋菜,黄鳝。当然也有些地方是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咸蛋黄。不论是吃五红还是五黄,最终的目的都是增强自身抵抗力,少生病,平安度过五毒月。
吃五红或者五黄
四、端午节禁忌
端午节禁忌
1、已婚女人不在娘家过夜,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在娘家过端午节。
2、不能游泳: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在端午节的时候一些“溺死鬼”都是最凶恶的,也是会有着想要找替身而有着还阳,想要过重新的生活,所以也是有着其他的地方里会投粽子到河里,以防一些溺死鬼会作乱哦。
3、孩子戴的香包不要弄丢了,端午节佩戴的香包要戴一整天,对孩子有庇护作用。
4、不要办大张旗鼓的事情:这一天不要办开业、结婚等。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