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卧龙完成重建 18只熊猫入住新基地

2012-10-31 07:24  华西都市报
卧龙完成重建 18只熊猫入住新基地 川北在线
 

  

标志着卧龙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 寄养在外的大熊猫将分批陆续回家老家新基地
  总建筑面积19844.51平方米,按绿色三星标准设计,选址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地质结构稳定扶老携幼归
  这次回老家的18只熊猫,年龄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两岁多。有震后在异地寄养安置的,有震后出生的
  2008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深受重创,32套大熊猫圈舍严重被毁。震后,研究中心紧急将60多只大熊猫分批转移,其中32只被转移到全国各省、市兄弟单位寄养,其余被转移到位于雅安碧峰峡基地紧急安置。昨日,灾后新建于卧龙保护区内耿达乡神树坪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新基地投入试运行。首批18只大熊猫从碧峰峡基地重返卧龙,10多名饲养员也随之回到了阔别4年多的家。


熊猫出生在碧峰峡回卧龙老家住新房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新基地时,工作人员正将装有大熊猫“彩桃”的转运笼抬了出来,准备让其入住新家。“彩桃”似乎有点着急,在笼子里转来转去,还不停地发出叫声。
  幽静的山谷,潺潺的河水,新基地依山而建。大熊猫的圈舍采用藏羌风格修建,色调素雅。“彩桃”迫不及待地从笼子里跑到新的圈舍中,好奇地在每一个角落转了一圈发现,新家好安逸。原来的家是“平房”,现在住的简直是“别墅”。不仅地盘大了,可以敞开耍,还有运动场、水池等。逛得有点累了,“彩桃”便坐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悠闲地嚼着竹子。
  首批入住新家的18只大熊猫当中,年龄最大的20多岁,最小的2岁多。有经历过“5·12”大地震被送到其他动物园寄养的,有震后在碧峰峡基地安置的,有震后在碧峰峡基地出生的大熊猫,还有一只曾在野外被救护回来的大熊猫。


家园
选址经反复论证 地质结构稳定
  目前,卧龙、都江堰、雅安碧峰峡三个基地组成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科研与自然保护教育基地。
  据介绍,新建的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乡神树坪-黄草坪区域,总建筑面积19844.51平方米,项目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助。按绿色三星标准设计,可容纳80多只大熊猫居住。
  基地分为大熊猫饲养、野化培训和野生动物公众教育3大功能区,配备59套大熊猫圈舍、游客接待中心、科研办公楼、科普教育中心、兽医院以及大熊猫过渡、野化培训区等配套硬件设施。
  今后,寄养在外的大熊猫将分批陆续回家。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说,新基地的选址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地质结构稳定,山坡较缓,海拔逐渐升高,适合大熊猫生活。新建设的目标是集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以及公众教育和高端科学观察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研究中心。重建完成后,卧龙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首批大熊猫回家,标志着卧龙的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据悉,地震发生以后,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累计开展植被恢复5.9万亩、人工造林1.85万亩、封山育林4.1万亩,治理栖息地地质灾害11处,重建了一批基层保护站点,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有效恢复。


朋友跟着熊猫“漂”10余饲养员终回家
  除了首批重返故乡入住新家的18只大熊猫外,还有10多名饲养员也随之回到了阔别4年的家。动管部副部长魏明说,还清楚地记得地震时,大熊猫圈舍被毁,他们抢救出的一只只大熊猫,只能放到空地上。大家随时得看住熊猫,免得它们跑了。
  魏明说,地震前,他在卧龙工作了8年多的时间,看着曾经每天进进出出的地方,还有熊猫的家被毁,心都碎了。这几年来,饲养员们和大熊猫一起,暂时住在雅安碧峰峡基地,但始终还是很怀念卧龙。
  4年来,魏明每次因为工作回到卧龙核桃坪时,总是不忘去新建的基地走一趟,看看什么时候能够回家。“等了4年多,我们终于回家了。”
  魏明说,这里始终是大熊猫的家,温度更低湿度更小,有它们最爱吃的拐棍竹,大熊猫会很快适应新家的。


邻居

盼着熊猫回故乡每天来基地看进度
  为庆祝这18只大熊猫入住,30日上午,卧龙重建基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附近村子里的村民都跑来迎接大熊猫,大家拿着手机、相机,不断地按下快门。
  “大熊猫回家,我们就幸福了。”幸福一村的村民吴秀章就住在新基地的对面。为了看大熊猫,她连中午饭都没吃,带着孙女守在门外。吴秀章说,地震后,新的基地就建在家的对面,她几乎每天都要到新基地看一看,盼着大熊猫能早点回到故乡。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悦摄影吴小川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