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撑。出台就业扶贫培训补贴、创业补贴、技能鉴定补贴、转移就业交通补贴、吸纳就业奖励、生活补贴、就业服务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和7项推进措施,建立就业扶贫与就业促进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
动态管理。通过市、县(区)、乡镇、村社四级联动,对3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登记入库,为14.712万名贫困劳动力建立“一库五名单”(实名登记数据库和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5类人员名单),实行按季更新、动态管理。
技能培训。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推行“流动式培训”,把培训课堂延伸到村、社和田间地头,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个性化、针对性的劳务品牌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达1.49万人,兑现培训补贴713万元。
转移就业。广泛开展送岗位、送信息到村到户,举办“家门口”招聘会65场,促进转移就业2.5余人,帮助3793名贫困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和农村经济实体就业,扶持创业人数82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资金874万元,兑现创业补贴、企业吸纳就业奖励、劳务输出交通补贴等共计430万元。
兜底安置。在乡镇、贫困村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1416个,对1400名贫困劳动力中的特困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实行兜底安置,兑现岗位补贴528万元。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