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一普)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部分)之后,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普查工作时间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历经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五年来,广安市一普工作按照中、省一普办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在中共广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文物局、省普查办的大力指导下,在市、县两级一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通力协作下,通过全市文物普查队员的艰辛努力,取得圆满成功。全市共计完成3104家国有单位的文物收藏情况调查,实现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全覆盖,完成率达到100%;反馈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10家,其中文博系统外收藏单位2家。普查共登录藏品总数5984件(套),较普查前新增登录文物1926件(套),占登录总数的32.18%,取得了显著成果。
广安一普登录文物呈现以下特征:从区域分布看,广安区3024件(套)数量最多,华蓥市1130件(套)次之,其后武胜县672件(套),岳池县652件(套),邻水县506件(套),前锋区由于新成立无馆藏文物。从文物级别看,一级文物321件,二级文物87件,三级文物844件,一般文物2533件,未定级文物2199件,珍贵文物约占总数的21%。从文物类别看,涵盖了玉石器、宝石,陶器,瓷器,金银器等共计30类,文物类别十分丰富,数量前十位的文物类别依次是名人遗物,钱币,瓷器,书法、绘画,陶器,雕塑、造像,票据,铜器,其他,金银器,占文物总数的90.3%。从年代分布看,宋代是文物数量变化的分水岭,宋代以前文物数量偏少,自宋以后总量大增,这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廷设置广安军,广安自此建置得名延续至今的历史相符。从文物资源价值看,名人遗物是最大亮点,三线工业遗产文物特色最浓,安丙墓出土文物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大,此外青铜器、陶俑、书画等文物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广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一普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市收藏有可移动文物的国有单位情况,全面掌握了国有可移动文物数量及分布,健全了我市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完善了国有可移动文物档案,建立了“文物身份证”和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我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