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别人是站着走,她是爬着、跛着走,饱受小伙伴们嘲笑。13岁,为了不成为家庭“拖累”,她远赴广东当“织女”,8年省吃俭用挣得人生“第一桶金”3万元。22岁,返乡创业开干鲜店,并收获了爱情。33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建立起销售网。如今,刚过不惑之年的她,自家产品畅销川渝,甚至远销国外,身边的人都向她投去钦佩的目光。今年“六一”,12岁的儿子对她说:“妈妈,同学们都说,很羡慕我有您这样成功的母亲。”霎时,她泪如雨下。她,就是邻水县“麟龙”挂面 昌桂容。
外出打工8年
“织女”赚到“第一桶金”
上个世纪70年代,昌桂容出生于邻水县九龙镇补巴桥村的一个山沟沟里。刚出生,就不幸患上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俗称“跛足”),从此,她便开始了自己的“颠簸”人生。为了一家糊口,父亲一直在粮站下苦力扛粮包,母亲则在田间地头忙农活。8岁时,昌桂容对上学近乎痴狂的渴求触动了父母,父母最终将她送到2公里外的村小入学。由于父母没有时间送她去学校,她就自己去上学,5年4000公里的漫长求学路,她从未间断与放弃。
1988年,家里接连发生变故,父亲被运粮车撞伤,“胃下垂”老病发作,劳累的母亲患上严重哮喘病。年仅13岁的昌桂容看着陷入困境的家,忍痛放弃学业,揣着借来的200元路费,随亲戚到广东打工。谁知因身体残疾,求职的每个工厂都拒收,半年都没进到厂,最后靠同行的亲戚资助返回家中。
第二年春节,昌桂容打听到表姐在广东一家毛织厂当“师傅”,在表姐的帮助下,终于进到该毛纺厂当“缝盘”学徒。“一定要学好技术,这样才能养活自己,为家里分忧!”上班她比别人早,下班她比别人晚,经过1个月的努力,昌桂容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笔收获:58元工资。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她第二个月工资180元,第三个月210元……当年,她为家里汇回“巨款”2300多元。“能养活自己,还可以帮助家里,为父母减轻负担,我现在想来都开心!”
枯燥单调的打工岁月一晃8年过去了,昌桂容不知不觉已22岁,村里的同龄伙伴大多已成家、生儿育女了。“你不可能一辈子在外打工,要回家考虑终身大事了。”女儿的婚姻大事一直揪着父母的心,1997年,在父母的一次次催促下,已有积蓄3万多元的昌桂容回到了邻水老家。
返乡创业
“阿信女”爱情事业“双丰收”
“我不能像父辈那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通过沿海的打工经历,这个身残志坚的“阿信女”萌发了进城创业的想法。这让父母怀疑她“眼光、心气是不是有点高?”但一向倔强、有主见的昌桂容坚持自己的想法,通过在城里工作亲戚的帮助,用5000元盘下县城繁华地段的一家干鲜店。初入商海的她缺乏经验,不会经营管理,又不会识称计量,也不会珠算盘……当年亏了2万多元,门面租金支付都困难。面对困难,亲人鼓励的话语让向来不服输的昌桂容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整锣鼓地打理起干鲜生意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分析市场、调整货品结构、改进服务态度,强迫自己学会认秤和计算,渐渐地“产销对路”了,“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开始步入正轨,债务也很快还清。
事业有了起色,爱情又成了昌桂容的另一个“任务”。做生意期间,有不少人给昌桂容介绍对象,可所介绍的对象都不是自己想找的人,昌桂容心里落差很大。后来,当她得知年迈的母亲常常为她的婚事偷偷落泪,她突然意识到,只有自己成家了,才能让父母安心。后来,经人介绍,一个忠厚老实、不善言辞的烧砖匠的一句“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打动了昌桂容及她的家人。一个月后,昌桂容与朴实的烧砖匠喜结连理,组建起了小家庭。婚后,昌桂容守店,丈夫在县城拉车,日子过得还算不错。随着孩子的相继降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快乐。
热2024-05-31
热2024-05-29
热2024-05-28
热2024-05-27
热2024-05-26
热2024-05-24
热2024-05-21
热2024-05-19
热2024-05-17
热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