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没花一分钱,幸亏有好政策,不然哪里去找钱。”家住通川区北外镇张金村的贫困户朱全洪一提到住院的事情,心里满是感激。这一切,得益于通川区医疗扶贫的精准实施,同朱全洪一样得到医疗扶贫的人不在少数,在健康扶贫大格局下,这样的故事和幸福正在不断上演。
缘起:抓住因病返贫重要环节惠民生
新修建的江陵镇千宁村的村卫生室,医生张奎道几乎每天都有业务在忙。不是给小打小闹的病人拿药,就是为重感冒的病人输液,还有些老人在一旁轮流称体重。张奎道说:“村卫生室每天都迎来不少人看病检查,基本做到了让贫困群众小病不出村。”一个不足五十平米的村卫生室成为了全村人的福音。
“村里贫困户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又多多少少有些病痛,无力劳作。”千宁村“第一书记”雷龙对全村贫困户状况了如指掌,“用老弱病残来形容农村现状绝不夸张,如何让被疾病缠身的群众脱贫是个大问题。”
从全区各贫困村情况来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因病返贫状况成为扶贫奔康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去年9月,朱全洪突然感到双腿疼痛无力,后被诊断为左股骨头坏死,11月被当地政府送医诊治,迅即进行了关节置换手术并于年前出院。“如果不是免费治疗,不晓得又要欠好多债。”朱全洪如是说。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与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基础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全面开展健康扶贫“五大行动”、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切实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提升贫困地区医疗能力。
2016年底,通川区共完成19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基本医疗设施配备齐全,合格村医到岗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措施:推进政策落实落地见实效
在通川区红十字医院,龙滩乡三太场村的贫困户张举和他儿子张宝忠正卧床疗养。2月初,依托健康扶贫政策,他们全额免费进行了疝气治疗手术。“村子的宣传栏上明明白白写着呢,赶上政策好,生病也不愁了。”张举感叹道。
该去哪儿看病?有什么医疗扶贫政策?为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生病及时就医,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能力,通川区以宣传栏、明白卡和《健康扶贫歌》等多种形式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扶贫干部更是组建政策宣讲小分队、走家串户进行详尽解说,怎么看病、享受哪些政策让贫困群众一目了然。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川区构建了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推行医疗、医保、医政“三医”联动保障,实施党政部门、扶贫对象和社会力量“三线”联动发力,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参合率、大病保险参保率、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在区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立贫困人口“一站式”服务报销程序,为贫困户求医开设专用窗口,以及住院“先诊疗后结算”等制度,实现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住院“零支付”。
“我打算病好了就在镇上找份医护工作,再找个媳妇儿。身体好了,生活也会好起来!”朱全洪现在家康复休养,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据了解,2016年,通川区开展巡回医疗逾3.6万人次,医疗救助3.8万余人次,其中患重特大疾病贫困户108人次。3310人通过医疗救助实现脱贫,占全年脱贫总人口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