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边的高楼上看妙耳山,这座山像一个精美的盆景嵌在小区里 记者 赵杰 摄
小区内的妙耳山入口
妙耳山的山道 回龙桥社区供图
最近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一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蜿蜒的山中小径、嶙峋的怪石……这样的景致本来在南京很常见,但是看见文字说明时,记者却觉得十分新奇——这座山叫妙耳山,它坐落在校门口1号小区内。也就是说在南京主城区的小区里竟然藏了一座山。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样的故事开端,每个人的童年都听长者絮叨过。那么,这座妙耳山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赶快跟随记者一起去打探一下吧。
小区内藏着一座山
3分钟即可登顶
妙耳山坐落在回龙桥社区3503厂宿舍区——校门口1号小区内。在回龙桥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登山之旅”。
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一般人是很难发现这座小山的,比如我们在校门口一带向年轻居民打听这座山,他们就不清楚。进了小区后,四周是一栋栋的居民楼,不出几步路,便来到一个类似江南园林中的月洞门前,虽是初冬,却掩不住满“园”的绿意。
进了洞门,眼前便是妙耳山了。和一般的山一样,这里也有条“盘山小路”直到山顶,不同的是,在这里我们都是登山冠军,看看时间,3分钟就轻松登顶。整座山只有六七层楼那么高,比周围新盖的楼房还矮,难怪附近很多年轻人会不知道它的存在。
山虽不高,但是野趣天成,山上还修了亭子和长廊,闲暇时坐坐十分惬意。山顶上,有一座高高矗立的水塔,“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3503厂职工们修建的水塔。”社区工作人员说道。
山的四周不少都是高层楼房,将整座山环绕起来。站在山上,能清楚地看见对面居民楼的阳台,因为非常近,站在山上和房子里的人聊天也不是什么难事。“其实,能很明显地看出,现在的妙耳山是被‘切割’过的,以前一定更大。我们附近一些居民楼就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比如晚市1号巷6号院内的房子,明显是建在以前的山上。”
经这一指点,我们再观察,就发现整座妙耳山不像一般的山有绵延、有起伏,它被“切”得很方正,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山的四周从山顶到山脚并没有什么坡度。
站在附近的高楼上向下望去,因为山上树木茂盛,整座山更像一个精美的盆景嵌在小区里。
历史上的妙耳山究竟有多大?
虽然如今的妙耳山只留存下校门口1号小区内的一块,但老居民却自豪地说,山过去大着呢。那么,以前的妙耳山又有多大呢?随着探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故事浮现出来……
走访居民
60多年前,邮局宿舍后面就是妙耳山
为了搞清楚妙耳山的范围,回龙桥社区的工作人员帮我们找到了住在这里已经60多年的老住户95岁的刘瑞华。因为丈夫当时在邮电子弟学校当老师,刘奶奶就住在学校旁边的邮局宿舍里。“我记得刚来这里时,附近都是荒地。我们家背后就是妙耳山,山很大,而且还挺高的;我们家前面是金川河,河上架着回龙桥,现在桥已经不在了。当时3503厂和十四所一带全是妙耳山,有现在的三四倍大。”
老南京苏洪泉告诉记者,据说,妙耳山的得名和住在山上的妙耳和尚有关,但是妙耳和尚是谁并未留下什么资料。此外,听说,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与太平军曾在妙耳山有过争夺,“太平军要攻下妙耳山,占领高地,据说当时这座山还是很高的。”
查找地图
民国地图中,妙耳山上还真有座庙
下一步,记者想到求助老地图。先翻出了明代地图,并没有标出妙耳山的位置;再找出1910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上面已经标注出了妙耳山的位置,沿着回龙桥一线。
记者又找来一张1933年的民国地图,意外发现妙耳山上还有一座都天庙,这会不会就是苏洪泉说的妙耳和尚呆过的地方?问了附近居民,大家都说不知道。只有刘瑞华老人回忆,附近确实有座庙,但是不在山上,而是在今天的回龙桥8号院内。比照地图,记者推测老人可能说的是金川河对岸的祖灯庵,并不是1933年地图上的都天庙。一时间,寻访似乎陷入僵局。
名人故事
鲁迅曾与周作人同游“名胜”妙耳山
记者继续在网上进行搜索时无意中看到一位网友的介绍——鲁迅曾记载,自己当年在矿路学堂读书时,曾与二弟周作人同游南京名胜妙耳山。
而相关资料也显示当年矿路学堂就建在城北的妙耳山一带。地图上显示,当年附属于江南陆师学堂的矿路学堂,位于当时的和会街上,在妙耳山的北边,确实很近。
鲁迅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矿路学堂就位于今天中山北路283号,当年鲁迅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
历史遗迹
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就建在妙耳山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又了解到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也曾在妙耳山“定居”。这就是今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前身。“这里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国防部第六厅筹建了一个电讯器材修理所,最初是修理二战中遗留在中国的日军与美军的废旧雷达。十四所建设的新研究楼也就是十四所 的小红楼就建在一个坡上,可能那就是妙耳山的山坡,直到2000年才拆除。”十四所工作人员说。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想把雷达研究所搬到台湾去,但是当时南京的地下党动员技术人员留下来建设新中国。许多思想上进步的技术人员本身就是江浙人,大家就先退到杭州一带,想先耗着。后来,国民党看情势危急独自撤退。杭州解放后,雷达研究所就被谭震林接管了。不久,器材又从杭州搬回到南京,最初是在中山东路一带,后来又回到妙耳山的雷达研究所。十四所修复的第一批雷达不仅装备了新中国第一个雷达营——雷达101营,而且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妙耳山
怎么变小的?
经过多次探访,记者和回龙桥社区的工作人员大致估算了一下,从前的妙耳山还真是不小,大致西到回龙桥,东到中山北路,南到模范中路,北到校门口。但现在只留下了最东边的坐落在校门口1号小区内的一小块。那么,妙耳山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变小的呢?
3503厂的老厂长王寿大为记者揭开谜底,原来这和3503厂的扩大息息相关。1953年,3503厂迁到了妙耳山附近,为了兴建厂房,给职工们提供住宿用房,大家开始动手挖山。最初可能只是将最外围的一圈挖平。后来,因为发展需要,原来的宿舍已经不够住了,需要的地越来越多,大家就围着山,从外围一点点挖,直到最后宿舍将妙耳山整个环绕。于是,妙耳山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模样。
但是,3503厂最初搬来时,妙耳山究竟有多大,这一点连王厂长自己也说不准。“因为1953年3503厂就搬来了,而我是1956年才来的,来的时候,厂房等很多都盖起来了,妙耳山已经变小了。随着我们3503厂的扩大,妙耳山越来越小,最后就成了我们小区中的美景。”
记者 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