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津籍作家周明生出版了一部描写古蜀历史的长篇小说《古蜀宝墩》。该作品试图以文学的形式演绎史前古蜀历史,破解宝墩古城消亡的千古之谜。2016年3月23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创联部、《当代文坛》编辑部、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办,由新津县文联、县网信办、县外宣办、县新闻中心承办,召开了该作品的研讨会。以下是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
税清静(四川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
这个研讨会,既是新津文学界,也是成都市文学界的一件大喜事。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代表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向《古蜀宝墩》研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周明生先生是老作家了,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有报告文学,有戏剧文学,有小说,也得过好些奖项,是文学川军中的 骨干作家。去年,他与我一同签约成都文学院,出版了以古蜀史前文明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古蜀宝墩》,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捧场了。借此机会,我要感谢 新津县委、新津县人民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联系基层作者,服务地方文学创作的契机和平台。
代兵(成都市文联文学处长、成都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很荣幸受邀参加周明生先生长篇小说《古蜀宝墩》作品研讨会,并受成都市作协主席梁平同志委托,代表市作协到场祝贺。梁平主席对此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从《古蜀宝墩》里我们读到成都平原一部遥远的史诗,作品在远古文化中挖掘出的恢弘、瑰丽和神秘,与现实的观照有效的契合,读来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展现出了他对《古蜀宝墩》这部作品的高度认可。
周明生先生是成都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近年来,他潜心研究成都历史文化且密切关注现实,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连续推出长篇纪实文学《马塔角行动》、长篇报告文学《沉浮东方》、长篇小说《大梦沙河》《大机场》和《古蜀宝墩》五部厚重之作,充分展示了周明生先生 的创作实力。
傅恒( 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前巴金文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第八届评委):
《古蜀宝墩》从写作大纲、初稿,到二稿,我都看了。它让我眼前一亮,有兴趣把它读下去。演绎本地远古历史的文学作品很少,演绎出好看的故事的更少。文学的任务就是给读者提供好看的故事。四川作家在构思故事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一直在做很多的努力,但遗憾的是,总是很难把它结合好。周明生在这个问题上是做得蛮不错的。从远古历史真实的史料出发,加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构思出了一个很生动的人物,围绕着女主人公依娥,展开了一系列曲折感人的故事。一位 的评论家曾经说过:中国作家做的最不好的就是虚构。周明生在虚构这部小说的时候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他虚构了3个国家——宝墩王国、三星王国、有纭国,通过依娥这个人物,串起了3个国家中的重要人物。这个故事接地气,能够吸引读者。对于文学作品,读者需要的是既好看,又能打动他,看完后又有收益的好小说。《古蜀宝墩》在这个问题上是作得比较好的。设计好故事,还需要讲好故事。周明生这个故事讲得还算精彩。
《古蜀宝墩》大气磅礴,想象奇特,呈现出一种悲剧美。在远古文史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索,是一部好看又厚重的作品。祝愿周明生今后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何开四( 文学评论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评委、鲁迅文学奖第五届评委):
刚才傅主席的发言非常好,提纲挈领,我表示同意。 《古蜀宝墩》这种题材不容易写好,很难写。现在的历史小说很多,我看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尽可能复原历史,另一种是戏说历史。或者正如某名家所说,历史只是一根钉子,我把它钉在墙上来挂我文学的大衣。明生写
《古蜀宝墩》,估计还是第一种写法,尽可能地复原历史。这个题材,24史上没有,考古资料也很有限,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发掘的历史也不长,所以我就觉得,我估计他是写这种东西是太难太难了!对于明生的这种写作精神,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明生写这个东西,在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个他是本土人,他一直关注宝墩发掘的现场,他的田野调查和生于斯长于斯结合在一起;另一个他大量地占有和掌握了古蜀宝墩的考古资料。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个作家关键的关键,如果你没有想象力,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能写成。形象思维这个词,英语的原意就是想象力。我觉得,他能够在有限的田野调查和考古资料的占有基础之上,构建出这么一部风云聚散的关于古蜀文化的三国演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就像刚才傅主席所讲的,他塑造的依娥这个形象,很鲜明地跃然于纸上。这部小说值得肯定,如果可能的话,拍成电视剧一定很精彩。我感觉由明生和傅主席联手来推出,由我和杨青来写点评论文章。
另外,我有一个想法供你参考。写这类历史小说,很关键的一点是它的语言。古蜀宝墩人究竟讲什么话?不得而知。如果采用《周易》以降的中国汉文化的之乎者矣的那一套,人家也不相信。这完全是两种文化的雏形。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有纭国,意味着古蜀这个地方跟中原文化有着勾连。在史前巴蜀有一种文字符号叫巴蜀图语,但是至今仍未破译。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古蜀宝墩的人讲的不可能是古汉语,小说又不得不用现代汉语来讲故事,那么当时的宝墩人讲话的韵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成了谁也弄不清楚的天书。写这部小说,需要想象古蜀人语言的特色,这就是作家的功夫了。我曾经受委托撰写过一个电视片的脚本《三星堆》,首先困扰我的就是语言问题。三星堆发掘出的考古材料,找不出文字的符号。那么发达的青铜文化,我不相信三星堆人只能打哑语。但我发现,在三星堆文化中,“五”这个符码不断地出现。于是,我用W这个拼音的发音,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符码系统,来表示三星堆人“五”就是这样发音的,以表达肯定的、否定的、悲伤的、欢乐的情绪。很奇怪,简单的几个词汇出来以后,写三星堆一下就顺畅了。所以,明生在下一步修改时,一定要注意小说的语言特色。从新津一带的民间方言发音所产生的特定话语中,提炼出一种古韵的蜀语语言,使它具有地方特色。希望能在未来的修改稿中,有几个古蜀语的词汇反复出现。
林文询( 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五、第六届主席团成员、四川文艺出版社编审):
我谈两点。一个是表达一种敬重,另一个是谈点对小说的困惑。
首先是敬重新津这一片土地。新津县作为民营企业的摇篮,对新时代的贡献是值得敬重的。再一个,是对明生表示敬重。《古蜀宝墩》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在缺乏文字稽考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文化资料的基础之上,演绎出这么一部比较好看的长篇小说。我在出版社工作了这么多年,可以说阅人无数,阅稿无数,到现在都还在苦力的干活,我感觉到,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历史小说,要让读者认同它,其难度其实是非常之大的。我的阅稿直觉,首先要实在,其次是要好看,有味儿,这3点基本具备了一部成功作品的基础。从感觉的尺度来说,明生基本上是达到了的,这点让我很敬重。而且他刚才的开场白谈到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对故乡土地的这片赤诚之心,来演绎故土的历史,这种决心和气魄也让我感到敬重。敬重是因为,如果是我,根本没有胆量没有勇气没有决心,不可能花这样大的精力来写这部小说。他阅读了海量的资料,他的前期工作是准备的相当充分的。这一点也是让我敬重的。说实话,最早明生提到这部题材的时候,我是不看好的。以我在出版社的工作经验,以我近年来阅读过的长篇历史小说的感觉来看,弄不好就是一般的这么一个现代版的故事,或者是一种戏说而已。历史小说,一种是复原的,姑且叫正史版的写作;一种是戏说历史。从我的感觉来说,因为他没有很多真实的资料可以利用,就只能发挥想象的空间。这部小说应该是正史式的笔法,力图用今人的眼光,来复原数千年前的古蜀人的生存状态、社会形态。
明生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结构上的优点。结构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有了文字功底、好的形象构思、很好的思想追寻以后,结构是长篇小说成功的关键。短篇小说是小品,好比我们掌中的茶杯,可以转来转地玩赏,只要找到一个好的点子、一个妙的切入角度,说不定这篇小说就很精彩。长篇小说不同,就像垒金字塔一样,是一个大工程,哪怕你每一块石头都是粗糙的,但可以垒出一个很有气势的结构来。架构的匀称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这方面能够把握住,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一种成功,作者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古蜀宝墩》有一种新《三国演义》的味道,它是发生在史前古蜀的《三国演义》。如果作者在写作中更有意识的话,这个故事会写得更加精彩更加纷繁复杂。这是我首先表达的对明生的敬重,确实不简单。
另外,我再谈一点我的困惑。我对历史小说历来有敬畏之心,我过去写小说都不敢写历史小说。怎么样来写,才让读者感到既是历史,又愿意阅读,这点很难很难。其中就涉及到一个语言问题。刚才开四提到一个语言,因为他有一个三星堆创作的经验。这种讨论,我认为对历史小说的意义不大。用很现代的、标准的、流利的现代汉语来进行历史小说的写作,允不允许,可不可以成功呢?可能还不好一概而论。但是只能说,希望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地有历史的况味儿。比如《三国演义》,三国在历史上只是一个过渡期,但是由于罗贯中的努力,居然成了中国的英雄史诗。它的语言,就是用了比《水浒传》更古的汉语。我觉得,以下两方面是可以思考探寻的。一个是语言的历史况味儿的问题。也许在上古时期,古蜀人的语言比较简单。古蜀人的语言应该是比较接近原始部落的语言。历史小说究竟应当怎么写?也许用纯粹的现代汉语来写作,也是可以写出好的小说来的,这在中外的文学史上有很多例子,这可能也不便一概否定。比如:浅草社中坚的陈翔鹤,他写的两篇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就是淡淡入味儿的,你很难说它是用了什么样的语言系统来表达,但它就是好。这就是不求一律。还有一个就是,《古蜀宝墩》关于上古时期的地理环境还有想象的空间。当年的生态风貌与人的生活习俗 息息相关。这部小说可以有更为丰厚的更有想象力的表现。当然这都是我的困惑。明生你在这方面可能还有很大的拓展提升空间。能够写一部作品得一个思索,这是好事情。
杨 青(《当代文坛》副主编):
刚才前面各位老师已经讲到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历史与文学的纠结一直是学术上一个有趣味的话题。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海登·怀特在代表作《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中说,“我想强调的是历史叙事是虚构出来的,当然是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不过仍然是虚构的。”该书被看作是历史学叙事转向的标志,引发了历史叙事中关于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实质性的标准的讨论。我拜读了明生老师的《古蜀宝墩》后,产生了两个强烈的印象。第一是明生老师自觉的历史意识,是其所写场面的责任感。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要求反映的题材描述的历史要有历史线索,描述的历史事件要树立人物的典型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事件故事和人物的刻画中,要体现作者自觉意识到的历史的认知价值。现在流行的历史叙事,故意把严肃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庸俗化,淡化历史意识。《古蜀宝墩》既保持了历史事实原则上的真实,又以现在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审视那段历史,从而拥有了鲜明历史的认知价值,我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态度。如何把握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发现和考证历史事实的真伪,而作家的责任是发扬和弘扬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神,从尊重历史事实出发,在演绎历史中超越历史。由于这部小说所涉及的历史久远,作者以史料为基点,大胆追求文学真实,以弥补史料的不足,表现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作者的文学责任感主要包括在弘扬正义和正直的品德上面。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把创作纳入到对国家对公众所承担的义务中去,只有带着责任感创作才能准确地潜入题材,深入地开掘人物,全面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
第二点,这本书有几点值得改进。前面的老师已经提到,我们该怎么样来认知这段历史?什么叫做真实?所谓真实,是当下和今人的眼光的一种理解。宝墩古城是在新津这块土地上发掘出来的,我们当代的新津人一定有什么东西是跟宝墩文化是相连接的,虽然相隔了几千年。刚才有老师提到从新津的方言出发去理解,也许是比较有益的。如果把当代新津人的精神和宝墩文化的精神气质做个链接,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尝试。我个人虽然非常赞赏明生老师书中体现出的比较女权和女性的倾向,他把依娥写得非常完美,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书中的男性形象比较欠缺,缺乏一个非常鲜明的充满男性气质和男性精神的这么一个人物。《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明生老师可以再参考一下,它塑造了非常多的男性英雄形象。如果在男性气质上有所加强,也许这本书对历史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会更深刻。
钱玉趾(古文字和史前古蜀史研究学者):
我是研究巴蜀历史的,尤其是对古文字的研究比较多。我认为周老师的这本书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本书是成都市文联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题推出的,这个选题具有重要的战略眼光。周老师以这个题材签约成都文学院,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对于周老师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当时看了周老师的写作大纲,深受鼓舞。周老师生于斯长于斯,对新津县的山山水水都非常熟悉,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实力派的作家。宝墩古城存在的年代相当于大禹的年代,这么古老的历史怎么写?这对他本人、对任何人都是一个挑战。他下了很大功夫,研究了几百万字的历史文化的资料。我拜读他的小说后,感觉非常好。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我说一下。刚才几位老师谈到了小说的语言问题。语言问题是非常难的难点。巴蜀有关的文献说,古蜀人说的是左言,穿的衣服是左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把不符合秦制的风俗改了。应该说,周老师小说中现在所使用的语言是无奈之举,现在这种处理我认为是合适的,是好的。我们总不能按左言的方式来写作吧。
第二个问题。4000年前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人们的服饰是怎么样的?农具、兵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青铜器,有没有黄金制品?全是问题。作者搜寻了各种资料,尽力做到没有硬伤。在这部小说的准备阶段,我给周老师提供了一些资料。4000年前,一般人认为当时太原始。但是,实际上当时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文明要先进。我举个例子,在黑海的西岸保加利亚的一个墓葬中,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总共6公斤黄金,时间是4500年前。学术界提出,历史上与“丝绸之路”相对应的,还有一条从西到东传送的“金铜之路”。周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小说写成,我看了以后觉得没有问题了,搞考古的搞学术的也挑不出毛病了。我还专门给周老师建议,把有关的王国、部族,有关的河流山脉另外改一个名称,免得引起麻烦。周老师经过反复考虑,欣然采纳了我的意见。
这部作品非常厚重,我非常赞成以上几位老师的发言,赞成傅恒老师、林文询老师、梁平老师对这部书所作的推介语。
张义奇( 文学评论家、李劼人研究会秘书长):
《古蜀宝墩》是一个完满的上古传奇,不仅用文学故事解读了三星堆与金沙的联系,而且也合理解说了宝墩的覆亡。真实的历史情景是不是如此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是作家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艺术的镜像,也对于历史作出了另一种合理解读。
新津籍作家周明生,很善于发掘独具价值的文学矿藏,尤其善于开掘自己立足的这片土地上被人忽略的新题材。几年前,作者就曾把抗战中的新津机场写成了长篇纪实文学《马塔角行动》,之后又以此为题材成功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机场》。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的魂断蓝桥”。作者还先后创作出版了反映成都工业文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沉浮东方》和长篇小说《大梦沙河》。纵观上述作品,均可以用“第一次”来评价。这些重要题材第一次因作者的文学视角而得到审美的观照。如今,作者文学的目光再一次从当代回溯至数千年前,聚焦于近年来发掘出的宝墩古城遗址,使这个曾经在远古的成都平原上喧嚣一时,却又谜一般消失在历史星空中的古蜀王国,以一种鲜活而充满人性温度的姿态走进当代读者的视野。在这个文学性的历史镜像中,折射出的不仅是对于古人生命的记忆,也是当代人对于历史与人生深刻的打量和思考。
《古蜀宝墩》书写了一个青铜时代的英雄传奇。《古蜀宝墩》属于写实小说,在用文学视角解读古蜀历史的同时,也用传奇的故事表现了中华远古文化的多样性。艺术结构上,这部小说乍看似乎像传统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法,实际所采取的是多元叙事。三组叙事线索轻重有别,长短不同,但不分从属,故事按各自的归属发展。其中宝墩是重点,不仅交代了这个王国的先民从远方而来,最终定居在平原的通天神树下的迁徙经历,而且描写了宝墩居民的日常生活,国家祭祀、军事行动等系列情景,特别对宝墩人修筑城墙给予了充分的笔墨。正是通过这些文学的想象,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古蜀人生动形象的生存画卷。作品之所以对于宝墩国修筑城墙用大量笔墨,不仅是为了印证庞大的宝墩古城遗址的存在,其实也包含了作者的一份历史思考。当三星国和有纭氏都在准备扩张和铸造先进的青铜武器的时候,拿着石质与骨质武器的宝墩人,却热衷于花费人力财力修筑巨大的城墙,这就注定了宝墩国悲剧性的历史命运。野蛮让位于文明,先进取代落后,进步打败保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作品的另两组叙事分别是三星国和有纭氏,这两组叙事可以视为作品中的“隐忍叙事”,即:对他们的故事有所叙述,又有所隐藏,为阅读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除了对有纭氏的来历有所交代外,只重点描写这两个部族对于扩张的野心和对于先进青铜武器(包括祭祀礼器)的追求。如果没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三组叙事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一个美女的出现打破了三个部族之间的和平。作品巧妙的地方就在于,重点叙事和隐忍叙事三组线索都汇聚在一个绝色美女身上。这个一手牵起三个部族的女人便是沙玛依娥。她原本是宝墩副大将军火补尔铁的情人,因绝世美貌而被国王占为王妃,三星国王听说了沙玛依娥的美貌,强逼宝墩国王献出王妃和亲,最后沙玛依娥为光复故国,又成了有纭氏王子纭鳌的情人。如此情节设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因争夺美女海伦而打了10年的特洛伊战争。古蜀国当然不是特洛伊,但远古时代,部族之间因争夺女性而爆发的战争,是常有的事。美女沙玛依娥最终依附于有纭氏的青铜王子纭鳌,毁灭了三星国,报了痛失家国之仇。“隐忍叙事”突变为叙事主体,不仅使小说三组叙事九九归一,也预示三个部族的故事最终形成了一个古蜀时代的既浪漫又悲壮的英雄传奇。
《古蜀宝墩》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这些人物各有性格、各有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女性,这就是蒲花红和沙玛依娥。沙玛依娥的人生经历便是像物一样被主人转来让去,这很符合她的奴隶身份,也与她的绝世美丽相称。在古代专制王权制度下,女人终究不过是权力的玩物。如果说,火补尔铁是宝墩古国的悲剧代表,那么沙玛依娥就是三星国毁灭的象征。《古蜀宝墩》正是凭借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把枯燥碎片的历史资料转化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人文图景,并使之成为第一部古蜀历史的长篇小说。
《古蜀宝墩》在营造古蜀氛围上是做过努力的,比如写春社的狂欢,写丰收节的喜庆等,都似乎要传达古蜀人的生活场景。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古蜀宝墩》的历史氛围还是不足。其表现主要在三方面:个别重要历史情景失真,某些细节欠准,叙述语言过分现代。
索朗仁称(知名作家):
周明生先生的小说《古蜀宝墩》气势恢宏,在他丰厚的历史知识积累中,用文学,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全方位地,鲜活地把遥远的历史画卷拉近到我们眼前。
这部小说的成功,得益于周明生先生长期对古蜀国历史资料的收集,对地域和古蜀国所在地的多次造访,再加上他娴熟的文笔,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小说的故事演绎精彩连连。众多人物的穿梭,情感的处处流露,都在小说《古蜀宝墩》中处处闪烁出耀眼的色彩。周明生先生的小说可贵地写出了历史演变中的根本所在,正是从有纭氏族从外的进入,彻底打乱了古蜀国守旧的宁静。人心思变,人心大变,都让小说高潮叠起。
有纭氏族带着让蜀人震惊的青铜器具和中原当时的先进文化,还有他们尽全力保护的一批工匠,他们怀着一股灭亡仇恨的复杂心态,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古蜀国。他们的到来,除了寻找立足之地,更多的是挑动了古蜀国的文化、经济、军事的革命。
周明生先生文学地解读三星堆文化,解读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宝墩文化,给所有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给读者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形成。让读者在阅读的心路历程中,情绪大起大落。小说的可贵之处,除了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刻划了上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更是展示了生死情仇的轮回。
杨骊(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主任、副教授,文学产业研究所副所长):
我的研究方向是文学人类学,所以更喜欢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进行文学批评。今天我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谈。
从宏观层面,从一个时代的潮流和脉络当中来看这本书,更能够凸显这本书的文化价值。从整个世界的潮流来看,当今世界是文化遗产时代,文化寻根成为文学创作的诉求。目前世界上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有一个趋向,就是从远古文明里吸取创作元素。近两年《美国故事》爆红之后,我们国家更希望能够充分利用中华文明的资源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近年来,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从宫斗故事转向远古文明的态势,最近很火爆的桐华的《曾许诺》虚构了黄帝与蚩尤的故事,正在筹拍电视剧。王晋康的《古蜀》以科幻小说的形式重构奇异瑰丽的古蜀历史。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来看《古蜀宝墩》的诞生,周明生先生显然切中了时代的脉博,成为重述中国远古文明的先行者之一。长江源头的文明刚刚掀起它神秘的面纱。周明生先生就敏锐地关注到相关的考古学 成果,在大量借鉴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创作了《古蜀宝墩》,用小说的方式生动地重述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古蜀历史,这本书就成为了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精彩声部。
从微观层面来看《古蜀宝墩》这部作品,周明生先生的写作显然不同于桐华的玄幻式写作和王晋康的科幻式写作,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有些人类学写作的特点。作家努力用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大视野来观照古蜀大地发生过的文化交融与民族冲突,以他者之眼穿透现在,力求重新探寻远古文明演变逻辑。古蜀文明是如何诞生的?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变迁与交融?最终又是如何消亡的?这些在考古学上众说纷纭的未解谜题,恰恰是文学创作最丰富的资源和 张力的想象空间。作家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虚构了从中原地区逃出来的有纭国残部,带来了中原文明青铜冶炼技术和玉礼器制作工艺,并且写出了羌人、三星王国、宝墩王国围绕着青铜冶炼技术进行的曲折争夺,描绘出一幅多元文明融合的历史画卷。
《古蜀宝墩》这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两者的结合,它虽然是对历史的虚构想象,却建立在诸多铁的事实基础上,并不是凭空瞎说的玄幻奇谈。从大处来看,小说展现了古蜀各方国在历史进程中的资源争夺,以三星王国和宝墩王国的不同命运反映出因革新而强大和因保守而落后的历史逻辑。从小处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细节都是来自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真实材料,比如依娥与尔铁在春社狂欢的细节,就来自远古人们的高禖之礼,《诗经》中的野合诗以及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都可以印证这一礼俗的流传。又比如宝墩古国的通天古柏,古蜀人的祭祀场景,夯筑的城墙甚至青铜和玉器的制作过程,这些都是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进行的重构,再现了古蜀文明的鲜活细节,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古蜀文化。另一方面,在这些历史事实的框架之上,作家又虚构了无数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书写了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用人物的命运带动整个历史波澜壮阔地发展。作家在写历史时大气磅礴波澜壮阔,在处理人物内心时却细致入微精雕细刻,这样一部关于生存、爱情、战争的壮丽长卷,便在远古的苍茫与神秘中徐徐展开。哲学家伽达默尔曾提出“效果历史”之说,他认为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阈:一种是历史文本的视阈,一种是理解者的视阈。真正的历史对象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物,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可以说,《古蜀宝墩》正是一部以历史理解的真实来阐释历史真实的作品,是一部对于神秘古蜀历史文明的文化寻根之作。周明生先生有胆识进行这样的创作殊为不易,在此,我要向周明生先生表达我的敬意!
最后说一点建议:一、如果要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完善,可以借鉴彝族毕摩的经文以及羌族释比的经文找语言的感觉,就像鲁迅当年写《铸剑》,模仿古越人歌来创作黑衣人歌。二、三星堆的青铜器、玉器、金器是物质文化史的要素,深刻地反映出人们的文化意识,还可以更深入地发掘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