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什么才是大学思维?

2012-07-12 15:17  四川在线

什么才是大学思维? 读周祖翼新著《却顾所来径——在大学与山水间》

  王国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戴尔班克(Andrew Delbanco)说:“大学会让学生从单一的利己生活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同情和责任感。教育不只是传授某种功利的信息,而是关乎性格培养,将我们的利己驱动转向关怀社会”。看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许多关乎大学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大学往何处去?

  

  大学教育与大学管理,是当代中国关注度 的话题之一。随着中国近年经济快速发展与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与公众生活的关系拉得很近,公众心目中的大学概念,已经从神圣的位置回到了地上。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问题和转型中的大学思考和研究,已是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部分。尽管有不少学者和机构不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兼顾宏观层面和微观细节,具备专业逻辑又合乎现实情理的论述并不多,大多还是隔靴搔痒,未能给现实中的大学提供可践行的理论指导。真正的大学思维需要综合性和专业性思考能力支撑,更需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公正、全面、专业、理性的视角与思考能力,周祖翼的这本新著就凸显了这种思考价值。

  周祖翼在大学度过了30余年,不到29岁就晋升为教授,40岁就提拔为重点大学的领导者。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学校的各个角色他都轮番经历过,实践过,体验过,即使出国进修和学术访问交流,也都没离开过大学范围。作者的成长经历正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型基本同步,因此,与他特殊经历相关联的专业思考,就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价值。而角色的不断转变又促使他不断地换位思考,这种角色的多重复合,思考就显得更加完整与有效。

  全书分为大学、人事、海洋、旅途四部分。基本涵盖了周祖翼先生的30年大学人生经历和职业经历。其中大学、人事是本书的内容主体,体现了他作为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思考和努力。大学部分,他提出了“人文、创新、法治——现代和谐大学的内涵与构建”的重要思想,并在大学管理实践中,努力地践行这种理念。作者曾经比较长的时间主管过人事和干部工作,因此人事部分,更体现了他专业思考与管理实践的一致性。他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育和造就人才,所以他十分崇尚教育前辈竺可桢先生的提出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的观念。他在管理实践中,进一步提出教授不应只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应是政策的制定者的观点,并努力推动教授治校的理念落在实处。他坚持认为“人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以人的价值认定为基础的科学的业绩评估标准的建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薪酬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等,这些既十分敏感又具备大学管理改革导向性的内容,在书中多有涉及和论述。在学校一系列管理实践和改革中,他努力建构以“人的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学校如何用人、引人、留人等人事与激励制度等相关思考,已经在具体的改革中付诸实施,而且尽量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合理化。书中的海洋部分,主要是周祖翼先生从学生到教授的从学、从教、从研的学术思考、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相关的基本内容。在具体而又富有情感的学术思考和学术经历的描述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学校生活的怀念和对老师、学界前辈教诲的感恩之情。旅途部分是他在学术活动与管理工作之余的副产品,既表现了他对山水、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体验和文学才情,更是想以感性思维的方式,表达的是他个人对世界、人生的独特感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戴尔班克(AndrewDelbanco)在他的《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中说:“大学会让学生从单一的利己生活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同情和责任感。教育不只是传授某种功利的信息,而是关乎性格培养,将我们的利己驱动转向关怀社会”。看来,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许多关乎大学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大学往何处去?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同面对的大课题。而我们身处改革变化的年代,转型中的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离公众满意度尚有不少距离。作为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重的大学,在改革和发展中,依然需要管理者的勇气和智慧。周祖翼先生独特有效的思考和带着“镣铐”的实践经验,毕竟给转型中的中国大学管理,提供了一个带有借鉴意义的特殊角度,并构成了一种大学管理的理性思考和专业思维方式。

  本书编辑出版的初衷,是4年前周祖翼先生因组织安排离开学习、工作了30余年的母校,他为了感恩母校的培养和师长们的教育,也想对大学管理和学术经历做个总结,才决定整理并出版此书。因此,他以李白的“却顾所来径”诗句作为书名,意即带着依恋和感恩之心,将不断回首。戏剧化的结果是在此书即将出版时,周祖翼先生又被调回母校重掌学校管理工作。本书就不但是他过去30年的回顾和小结,又成为了他思考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