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庞玉志:国家的角色 评《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

2012-07-12 23:16  四川在线

国家的角色 ———评《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

  这本书中的“即将”两个字似乎不太确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国家“已经”破产了。最典型的就是冰岛,一个天堂似的国家一夜之间就崩溃了;还有希腊,也接近于破产。当然,要确定一个国家是否已经破产,我们还得先看看“国家破产”如何定义。“国家破产”这个概念是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的状况。国际上通常的国家破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进口商品所必需的外汇,或是其主权债务大于其GDP。从这个意义上看,冰岛确实破产了,这个人口仅30多万的“迷你”小国的主权债务为1300余亿美元,它的年GDP仅为190余亿美元。而在《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以下简称《破产》)一书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衡量方法,就是看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上融资,如果不能,即证明该国破产。这个标准衡量出来的破产国家就是阿根廷,这个国家已经很多年在国际上弄不到钱了。

  上述两种衡量标准实际上还是参照公司破产的标准。资不抵债即为破产,没有经济来源无法“造血”即为破产。但是国家毕竟不同于公司,公司破产就是吹灯拔蜡,公司里的员工各回各家,但国家显然不能。“一国的主权是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说无论一个国家如何破产,这个国家都不会“黄”除非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口都“跳槽”去了别的国家,这显然又是不现实的,即使是那些又穷又小的国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如《破产》一书中所说:“国家无支付能力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有的只是尽人皆知的破产声明和接下来没有明确结果的谈判。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只要国家还能征收到税款,只要还有一个公民在工作例如在国外挣着钱一个国家就还有支付能力,并不会完全破产。”所以说,人们公认“国家破产”只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动词。

  但是,即使是这个形容词足够可怕,如果一个国家被冠以“破产”二字,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资产化为乌有,手里的钱根本就不值钱,持有的债券就是废纸,还要背上更多的国债。公司破产伤害的是公司本身,而国家的破产,伤害的却是人民,国家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转嫁给人民,以保持国家的“主权完整”。当然,如果反过来,一个国家因为经济危机而连主权都保护不了的话,那么对于它的人民来说,可能就是更大的灾难。

  《破产》一书最大的“发现”或者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把“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角色呈现了出来,一旦国家遭遇破产,它就会按照它的机器运行模式,自动削弱债务人和债权人两方面的力量而从中得利。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即人民。某些国家的破产,它的人民是脱不了干系的。最典型的就是《破产》一书里所列举的几个濒危破产国家当中的两个:美国和日本。美国濒临破产就是因为巨额的债务,而美国的债务和德国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民间债务居多。美国早就是寅吃卯粮,人民借钱过好日子,巨大的外债让美国成为了穷酸超级大国;而日本的危机是很少被提到的,却被《破产》一书敏锐地“发现”了。《破产》把日本列为奔向破产之路的最大一匹“黑马”,日本的危机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老龄化”,日本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虽然它曾经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但随着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日本的储蓄基本清空,这个国家可以说已经“没钱”。

  那么中国怎么样呢?《破产》一书对中国的状况比较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会是战略上的赢家,而且此书的两位德国作者在此书再版的时候,把“中国开始货币战争”的内容加了上去。在这两位欧洲作者看来,中国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只是在全球逐鹿场中的一份力量。但是,我们自己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如果这两个国家破产,对中国来说都应该是一次震荡,甚至是危机。如果中国真有危机,国家机器也会毫无例外地把问题转嫁给人民,到时候我们的个人资产也会大大缩水。《破产》指出了一些资产自保的方法,但是它给出的最有力的方法投资股票,显然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合适。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寄希望于国家不要发生危机才好。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