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生是场马拉松 要不要让孩子慢慢来?

2012-07-12 23:52  四川在线

  孩子,你慢慢来。你 ,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教育没给孩子慢的机会

  谢影

  很长时间以来,在国内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孩子,你慢慢来。”我觉得特别对,但是今天的教育似乎没有给孩子慢的机会。谁慢,就有可能把自信比没了。于是,配合着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让家长恨不得让孩子个个成为奥数或者英语天才。

  说说我家吧。我的女儿现在是小学一年级,只参加了一个正规少年宫口碑很好的兴趣班,就是舞蹈。因为我了解这个老师,所以才周末让孩子学一个小时基本功,再跳一个小时民族舞。刚到班上的时候,别的孩子因在幼儿园就学会跳舞了,劈叉弯腰简直顺畅极了。而我女儿,不会。老师说:“我就要这样的,更好教。”我特别感激老师的这句话,一个月后,女儿的基本功已经甚至超过了当初比她强百倍的孩子,而且姿势和老师一样。她7岁半,别的孩子从4岁开始学,显然我们学得太晚了。但结果呢,真的晚了吗?毫无差距,而且你知道,她显然知道用心学。

  所以,什么都没有学或者学晚了的,有那么落后吗?

  幼儿园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跳10个绳子,她不会;上了一年级,她跳绳考试成绩 。幼儿园毕业她只能拍3下篮球,到小学她可以拍上千下篮球,而且是跑着拍当然我们学了两个月篮球,后来因为全是男孩停了我要说的是,这些当初的落后,我们反而是比别人棒了。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体能,那就说说学习。我始终认为在初中之前,动作决定智力的发展。所以我在动作训练上是下工夫的,远大于对她的识字做题训练。而关于学习,刚上学我没有教她正式识字,都是阅读里带的,她第一学期确实识字比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同学少。但是,从第二学期开始,这个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识字量突飞猛进。没有什么方法,就是一个节点,这个点是飞跃,是需要你耐心积累、等待之后的一个点,是爆发和高峰。有的孩子出现得早,有的孩子晚,比如我女儿就是属于晚慧的孩子,着急没有用。真的没用。

  不怕大家笑话,我是急性子,做事麻利、高效。我女儿和我相反。于是,她的慢真的会让我火冒三丈呀!急过后,仍没用。她哭,我后悔,然后还是老样子。我这个人有个毛病,什么东西让我不明白了,我就开始执着了。我执着地反思自己,执着地开始改变方法……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我不断失误的过程,从而提供一个她可以顿悟的契机。不少周围的家长敦促我,要给孩子报奥数开发智力,要学英语,不然口语不好……

  我,在等。

  有人说你这样会错过孩子发展的 关键期。孩子考不过别人自信心都没有了。我女儿成绩考不过那些上学前班的人,考不过报奥数的人。我们不和其他孩子比较,不是因为比不过,因为只要我较真,她就能考满分。问题这不是重要的。每个家长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我看重的可能是其他家长或者是应试教育不看重的,是没法用分数衡量的。

  我 做对的事情就是,我女儿无论80分还是100分,都是快乐的。她不用人说,自己主动学。她在同学受伤的时候,主动送人家去医务室。她每天早上先给我倒一杯水……

  等来了什么呢?

  当别的孩子都在报英语班的时候,我在家天天用早饭时间让她听15分钟的原版英式英语,这个听力比一年级国内教材难度还高。我自己英语好,当然希望孩子超过我但她从来不说,听这个CD的时候就是吃饭,而且不跟着说,但是我相信她明白意思,所以我从来不解释,因为她会跟着笑。昨天,在听了整整一个月后,因为要准备今天的英语期末考试,我说咱们听英语复习下。她就要听英国的不要国内的教材。CD一播放,她就开始说了,而且语气、语音、语调、表情、动作,我的天,我完全没想到她全部都记住,而且,用英语一模一样进行了输出!

  等待孩子,值得。真的,非常值得。超前也好,落后也罢,那颗孩子内心的力量,才是你作为父母的价值和能力体现。我们都不要低估了任何一个孩子。

  你,敢等吗?

  (作者简介:谢影,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北师大出版社儿童教育图书资深策划)

  学者博文

  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

  杨佩昌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家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家长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尽管孩子的妈妈感到很满意,但我却有些难过。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道:“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 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有可能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作者简介:杨佩昌,德国经济政策领域专家、经济史博士、欧中经济技术交流促进会会长)

  人生是漫漫旅途

  教育是慢慢浇灌

  章苒余靖静

  每一年小升初,顶尖初中都会为争夺两三百名“最最优质的生源”而激战一番。他们被称作“牛孩”。一位网名“牛爸”的家长为今年刚刚进入初一的这群新生建起了一个QQ群“牛孩集中营”。顶尖的民办初中,某种程度上也是“集中营”。牛孩们来不及骄傲,已经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焦虑。

  不论孩子已经有多出色,家长们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训班、神一般的辅导老师,孩子则像神一般地学习。一些家长在恐慌和焦虑中无从依赖,于是催生了一种共同的奇特信仰培训班。

  一名台北学生敏感地发现了大陆奇特的培训班文化。这名中国美院的学生对两地进行了比较:台湾没有那么多专为考试服务的画室,而大陆的学生把在画室学习当做人生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问:“画画不是兴趣吗?画画应该没有压力啊。”

  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回报。据了解,杭州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兴趣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5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

  问题是,经过如此惨烈厮杀进入民办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会在初中严峻的课业压力下,放弃艺术特长。

  只有当兴趣班成了“信仰”,这些奇特的场景才能在各地上演:周末孩子在少年宫上一天的课,家长就在外面扎帐篷,孩子睡个午觉继续上课。幼儿园也不能幸免,四五岁的孩子下了课,家长在走廊上喂饭,这些还没有解决自主吃饭问题、晚上还要抱着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饭要接着学习。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可怜,真的很可怜。”长期关注幼儿教育的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说。即便在看似离高考指挥棒十万八千里的学前阶段,家长们“很急,很疯,很可怕”。

  “家长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症。”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这种病是我们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所以大多数家长不能幸免,无法超脱。”

  “另外一个原因,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简单的就是说,输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跟人才观、幸福观存在误区有密切关系。”

  “我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很急,急着嫁人,急着找个稳定的工作,”在浙大新闻系就读的台湾学生李伶在接受采访时说,“台湾的年轻人大多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再考虑安定下来。”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结构开始逐渐固化了,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如果说一个社会所有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那么家长肯定都围着高考打转。

  冯钢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的疾病,并且非理性地互相传导蔓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王芳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今年5月23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请记住让孩子,你慢慢来。

  争论的话题

  有人认为,开发孩子的潜能不容等待。6岁前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会逐步降低。因此,我们要对孩子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也有人认为,顺其自然,不要给孩子压力。未来的社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给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相当于剥夺了孩子的童年。

  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参加“成长话题”的讨论,欢迎来稿(投稿邮箱见本版右上角)。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