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摄影朱建国
没见到邓贤之前,想象中写出像《中国知青梦》、《大国之魂》等感情深沉、力透纸背的作品,作者大概也是沧桑甚至是沉重的吧?但在盛夏的一个早晨,在成都少陵路的一处住宅小区,邓贤从阳光里走来,活力且开朗。
“写作中的沉重状态来自历史,但生活中不应缺少阳光。这二者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来平衡和调剂。”
邓贤说话语速很快,嗓音有点沙哑却中气十足,他一路与保安、清洁工热情地打招呼,笑意盈盈。
忍不住对邓贤提及这一印象,他想了想说,“确实别人也跟我说过,但我觉得是这样的:写作中的沉重状态来自历史,但生活中不应缺少阳光。这二者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来平衡和调剂。”
走进邓贤家中,迎面看到的是他从事创作三十年来出版的20多部书,每部书都有多种版本。比如《中国知青梦》的版本就多达10多个。此外,还有他当知青时得的奖状,以及各个时期的奖杯、奖品,奖品里甚至还有一台巴掌大的锈迹斑驳的半导体收音机,这是1982年,邓贤因电视剧本《明姑娘》获得全国首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时的奖品。
《中国知青梦》
旋风般刮遍千家万户
提到邓贤,不能不提“知青”这个名词。虽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段历史,已逐渐远去。但人们对它的叙述和思考并未终结。近日,由 作家梁晓声编剧的电视剧《知青》,再次引发社会对知青群体的关注。1992年,邓贤写出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在《当代》杂志刊出后,这部作品很快像旋风一样刮遍千家万户。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单行本,1994年,该书获“人民文学特别奖”,1995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大奖”。2003年,邓贤又写出《中国知青终结》,描写了一批怀着激情跨越国境的知青的命运,再度引发人们对知青群体的关注,而邓贤则被读者誉为“知青作家”或“知青代言人”。
《中国知青梦》发表20年了,但它仍被人们挂在心中。今年6月,上影发布的十大原创新片项目名单上,《中国知青梦》的名字赫然在列。邓贤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其实早在去年,他在北京开全国作代会时,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就曾找他谈过《中国知青梦》的改编事宜,“我们一直谈到凌晨一点多,他也是知青出身,对这个作品有感情。”
说到当年到云南边疆当知青的场景,邓贤陷入回忆,“1971年7月7日,开始试运行的成昆铁路,载着我们一行1200多名中学生,从成都出发。火车一动,我看见我母亲和弟弟妹妹被人群挤来晃去……顿时就体会到生离死别的滋味,悲从中来,躲进厕所大哭了一场”。
试运行的火车经过两天的摇摇晃晃到达楚雄后,一行人改坐大卡车。“卡车在滇缅公路上卷起阵阵黄沙,周围是越来越荒凉的景物。又经过六天汽车颠簸,才到达目的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邓贤被分到云南建设兵团3师10团3营5连。这一年,他刚满18岁。
由于工作努力,不到半年,邓贤被任命为连队司务长。“司务长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每周到二连去拉米。”通往二连的河上只有一座“秋千”样式的简陋竹桥,“只需看看下面飞快打着漩的河水就险些晕过去”。邓贤在文章中写道,“在那个豪雨如注、洪水滔滔的雨季里,一个18岁的知青鼓起他仅存不多的勇气,像一只孤立无援的蚂蚁那样蹒跚往返于摇摇欲坠的竹桥上,将一只只沉重的麻袋搬过河去……
一年多以后,邓贤入党、做连指导员。放牛、喂猪、煮饭、伐木、开荒、砸石头……什么活都干过,还“扛过200斤的麻袋”。患了心肌炎,他自己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当时也没有办法医治。1974年,邓贤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知青”。努力干活之余,他抓紧时间“阅读”哲学词典、新华字典,将马克思的书当散文读,“听说谁有学问,就去拜访……北京来的知青多是高中生,有的比我大好几岁,听说他们中有人能背《资本论》,顿生崇拜,赶几十里山路去拜访,彻夜请教”。
《中国远征军》
父亲曾是远征军 涉猎抗战题材
当过7年知青,又因写作知青出名,“知青”一词仿佛已成为长在邓贤身上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但知青题材仅仅是邓贤的其中一个标签,他的文学世界,还有另外一个大主题——抗战。
提到对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的关注,邓贤说,自己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1987年,他到滇西寻找写作素材。在松山大垭口遇到塌方,被堵在半路。当地一位老工人告诉他,这里曾是中国远征军和日本人作战的战场,曾有十几万中日士兵在此激战。中国远征军伤亡逾万,血流成河。“几十年前仗打完了,满山都是战壕、烧坍的地堡、松树上的弹痕。在烧焦的土地上随便抓一把土,里面全是炮弹皮。地上随便一踢,就踢出一个 。”
邓贤突然激动起来,当过远征军的父亲,竟然经历过这么残酷的战争?“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只是一个搞技术的科技工作者。面对子女种种埋怨时,他从不解释,沉默无语。我的脑子像被炸雷劈开一样,心中大恸:作为儿子,竟然不知道父亲原来有过如此英勇的经历。那天我在山顶上静坐了一天,我觉得,从这一刻起,历史之门轰然开启,我开始走进历史,更广阔的历史。”
邓贤是怀着极大的敬畏感来重新探索这段历史的: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背着书包,坐客车、牛车、拖拉机,或者步行,在怒江两岸的松山、腾冲和高黎贡山脉走了两个月,采访因伤病在当地安家的远征军军人。在腾冲图书馆,他翻印了许多滇西抗战史照片。回到昆明后,邓贤在云南图书馆呆了半年,阅读和研究跟云南抗战有关的大量档案,书、报纸等资料。1989年底,邓贤写出《大国之魂》。这部描写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印、缅战区有关中国远征军浴血抗战的长篇纪实文学,199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在海内外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12月,该书获中国“人民文学奖”,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1995年被改编摄制为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
《流浪金三角》
独行金三角 挖掘历史黑洞
1998年夏,邓贤到泰国参加一个笔会,一天在旅游车上听导游提及,大毒枭坤沙已向政府投降。邓贤心里一震,他感到又一扇大门在眼前打开。回到成都后,邓贤重新办签证又去了曼谷。他采访到金三角总指挥雷雨田将军,并参加了第三军军长李文焕的葬礼,还接触到一些大毒枭。他独自行走在被称作“毒品王国”的金三角,其思维之箭也义无反顾地射向这片令人谈虎色变的土地。邓贤说,“我认为历史是一个黑洞,我们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把它吞噬的记忆碎片一点点打捞出来。”邓贤写出了一本关于一个人的行走和一个华人族群迁徙史的书——《流浪金三角》。
2006年,邓贤关注1938年武汉会战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写出《黄河殇》。2010年,他推出《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解析在宏大纷繁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三个重要转折点。
邓贤的代表作品多表现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问及其有没考虑写一篇非此类题材的作品?邓贤说:“这跟每个作家的文学气质有关。我对写一篇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没有太大兴趣。而且,我的家庭背景让我天然拥有比较珍贵的写作资源。此外,我对宏大题材的纪实类文学情有独钟,还源于我总是对历史本身所呈现的精彩过程感到折服,生活和历史中,隐藏太多值得记录永存的精彩故事和精彩人物,而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声音,想要发现它,挖掘它,表达它。”
《父亲的1942》
下月出版 将着力著作家族史
继《大国之魂》、《流浪金三角》后,邓贤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今年9月,他的新作《父亲的1942》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我写了3年,以父亲和他的战友为原型,塑造了一群征战印缅的学生兵形象。这本书是我‘家族史’系列小说的第一本。”
说起自己的父亲,邓贤语带敬重,“我父亲学工科,数学非常好,是华罗庚的学生,被保送南京金陵大学,后成为工程师和教授。他报名加入远征军时年仅十七岁。而我的一生经历也堪称具有时代典型意义。可以说,我们家族三代人可以反映中国近一百年来的时代变迁。我对家族史的兴趣,其实是对中国一百年变迁史的兴趣。”
在《父亲的1942》之后,邓贤“家族史”系列的下一部,将写他爷爷的故事,“我爷爷从8岁进城讨饭,通过大半个世纪奋斗创建了7个纺织厂,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邓贤的爷爷名叫张松樵(又名“邓旋宗”),祖籍河南南阳邓州,是当时 实业家,湖北裕大华资本集团老板、全国赫赫有名的“棉纱大王”,被称作“东方的洛克菲勒”。邓贤说,他通过查证资料得知,“抗战期间,整个抗日大后方,百分之七十的军需纺织用品,百分之六十的民用纺织用品,都是我爷爷的工厂生产供应的。他在全国除拥有七个纺织厂外,还有银行、矿山、铁路和轮船港口等。”
邓贤强调,他的家族史系列小说,并不完全是自传,而是以家族历史为素材和背景进行艺术创作。“我要写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史,不是自己家族的恩怨得失,而是超越家族之上的岁月所折射出来的历史之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和知识分子艰难进化的心灵史。”
邓贤说,今后他的写作重心将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家族史”系列写作。2009年,邓贤的父母相继去世,这让邓贤感觉时间紧迫,“越来越多的驻缅军、学生军逐渐老去,我需要尽快打捞这段记忆。”记者问到,为何近期才选择开写“家族史”作品?邓贤说,“我当年放弃前途正好的仕途而选择在大学教书,就是为了写家族史系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准备。因为我觉得,最好的作品不能放在我不成熟的状态下来写。”邓贤还强调,“我从事写作近30年。如果把此前发表和出版的十部长篇、二十几部中、短篇比作积累经验的话,那么我最后的目的,就是目前这个家族史多卷本系列。现在,我才真正开始写作。”
人物简介
邓贤,1953年生,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7年,已出版《邓贤文集》多卷及《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天堂之门》、《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黄河殇》、《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帝国震撼》等,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外出版。曾获两届全国报告文学奖,首届徐迟文学奖、全国纪实文学特等奖、第二、三届人民文学奖、全国青年 图书奖、“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 报告文学奖”、四川省文学奖、巴金文学奖、成都市政府“金芙蓉文学奖”(第2、3、5、6届)等。2009年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风云人物”,同年获“全国 教师”称号。
邓贤寄语华西
报纸传达时代声音,也留存历史印记,祝贺《华西都市报》创刊十八周年,预祝《华西都市报》越办越好!”
热2023-09-14
热2023-07-18
热2023-07-18
热2023-02-06
热2022-10-28
热2018-10-10
热2017-11-16
热2017-07-10
热2017-07-05
热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