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心中永远的文学情结

2013-01-22 20:56  川北在线综合

   在2012年6月出版的《嘉陵江》季刊总第11期上,发表了我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大姐的金婚》,勾起了我对《嘉陵江》这份文学内刊的深情回忆,也让我心中那30多年来一直都丝丝缕缕地纵横萦绕的文学情结温婉如初。这次《北京文学》举办的“寻找文学的意义”活动,再一次撩开了尘封在我脑海中记忆深处的历历往事。

  假如说此身我对文学多少还有那么一点感悟、多少能够取得一点成绩的话,《嘉陵江》绝对算得上是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园地。1985年的夏天,我刚考入大学的中文系读书,教我们文学概论的教师、重庆市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敏得知我是江北区人时,无意间对我说起了江北区文化馆主办的文学小报《嘉陵江》以及它的时任编辑、也是重庆市的知名文学人士万龙生老师。李老师随口这么一说,仿佛就给我懵懵懂懂的文学跋涉指明了一条道路。回到家里,我乘兴给区文化馆《嘉陵江》写了一篇习作和一封信。很快我就收到了万龙生老师的回信,那龙飞凤舞的文字、恣肆张扬的品评,看上去特别地富有艺术韵味,他对我的文学追求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在信末告知区文化馆每月的25日晚上有一个文学爱好者自发的活动日,邀请我也参加。于是,从那以后我就参与了每月的江北区文学爱好者活动,当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份朴素的《嘉陵江》(那时还是一张4开小报)时,激动的心真可以说是溢于言表。我写下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个很纯粹的文学小报见诸铅字的,这一点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佩那个时期江北区文化馆所营造的那样一种文学氛围。大家在一起对某一种文学现象畅所欲言,有时还对某人的一篇习作品头品足,也会对一些文学现象发表自己的高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谁都可以说出你的不同见解。我们有时也会为一个具体的细节语句争论得面红耳赤,气氛很是活跃,对我个人的文学素养提高很大。这个活动都是晚上举行,大家自发地来去,没有任何约束。我对那些个夜晚最是难忘,因为我家住在距离江北城有3公里的溉澜溪,每次活动结束,公交车已经收班,我独自一人徒步沿着长江边走回家,遇到下雨天那就更加狼狈了。记得有一次活动日是在一个深冬的寒夜里,那天晚上重庆迎来了非常少见的雨雪飘飞,我赶到文化馆的时候万老师还在独自叨咕:“今天这样恶劣的天气恐怕不会有多少人来了”。但那天晚上依然还是有10多人参加了活动。当晚,我回家的路上更几乎可以说是人迹罕见,显得更加地孤单,但我的心却是热乎乎的。今天,我一回想起当年的这些情景,都会禁不住地感慨万端。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