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作品中,贾平凹的文字激烈,用强有力的细节描写推动故事发展。但在《带灯》中,贾平凹尝试了另一种写作风格,他写法细腻、简洁、明快,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故事讲明白。过了60岁的贾平凹称自己的心性变了,开始喜欢中国西汉时期那种史的文章风格,“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慰藉、委婉和华丽,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
贾平凹说,《带灯》这个故事关注的是中国最现实的东西,这个题材跟自己目前的文学追求也有契合的地方。他说:“我喜欢两汉的东西,两汉的东西下笔很清楚。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讲,尤其是面对中国目前的现实生活,要真诚地呈现底层生活、表达干部,这样才可能把真实的东西贡献给读者。”
□编辑解读
《带灯》编辑
贾平凹有一种使命感
昨天,《带灯》编辑孔令燕接受记者采访,她称,贾平凹极为看重这部小说,对手稿进行了7次大修改,在创作时有一种使命感在里面。
孔令燕说,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小说《带灯》中的小标题与贾平凹以往作品有着显著不同。此前,贾平凹多用简单的1、2、3来标注小章节,但在《带灯》中,他细致地拟写了密密麻麻的小标题,还让编辑用黑色条框框起来。“贾老师拟写小标题的灵感来自一版《圣经》,那里面就用很多黑色条框把标题标注出来。贾老师希望在这本书中记录一些中国社会现实的东西,并让人们有所启发。他创作的时候有一种使命感在里面,并不是简单地只是写一部小说。”
孔令燕此前担任过贾平凹《古炉》《定西笔记》等作品的责任编辑。她介绍,每次贾平凹把书稿交给她之前,会有几次大的改动,但交给她之后,就很少改动了。这次创作《带灯》,贾平凹对手稿大的修改有7次之多,甚至在最后编印之前还修改了个别词句。
在书的扉页上,印着这样一行字——“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孔令燕说,这行文字就是贾平凹在交付编印之前特别要求加上的文字,她认为这段文字也体现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记者手记
开始怀念青春
60岁的贾平凹乡音未改,浓重的陕西口音依然是他不变的标签。对于别人恭贺60大寿,他不怎么买账,感慨怎么一下子就到60岁了,自己老感觉大学才刚毕业,怎么一晃就老了。
热2023-09-14
热2023-07-18
热2023-07-18
热2023-02-06
热2022-10-28
热2018-10-10
热2017-11-16
热2017-07-10
热2017-07-05
热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