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习传统文化后,一位中医眼科医生的忏悔

2016-06-16 10:56  新浪

     学习传统文化后,一位中医眼科医生的忏悔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书中对大医的描述。它既是中医的“医为仁术”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越来越值得国人珍视,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复苏,传统文化所浸润出的人性光辉值得推崇。中医坚守者华蜀眼科院长陈来华,他将用一个穿越20年的患者故事给我们讲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1996年的一天清晨,一位特殊的眼疾患者映入陈来华眼帘,50多岁,独自一人沿着华蜀眼科门诊大厅的墙壁摸索着前进。依据陈来华经验,这是一个患有严重眼病,没有家人陪伴,急需救治的患者。他赶紧叫护士去把患者扶进诊断室。不出陈医生所料,患者诊断为黄斑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眼底出血。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诊断后,陈来华为患者开了一个疗程20天的中药,并认真叮嘱好用药细则后,叫护士送下楼。

  仅仅过了十多天后,这位患者就精神抖擞地冲上华蜀眼科的二楼,找到陈来华要求退掉剩下的药,理由是他已经看得见了,不再需要剩下的药。“首先恭喜你,药还没有吃完你已经可以看清了,但你应该吃完一个疗程,这样才能巩固疗效!”陈院长耐心地说。但患者并没有被这样的回答说服,而是更加激动,‘半个疗程就能治好的病,你为什么要开一个疗程?!’甚至开始用难以入耳的言语进行辱骂,并开始在医院大肆吵闹。按常理,药未吃完病情就得到好转的患者,应该是万分感激才对啊!这病人咋能这样呢?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的就诊,就满足了他的要求。

  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这位患者又摸索着走进了陈来华的诊室。“对不起!我医不了你的病,你还是去找其他医生吧!”陈来华已经不敢再给他看病了!知道理亏的患者,也觉惭愧,然后默默地摸索着离开了陈来华旳诊室。看着他离开的背影,陈来华的内心生起了恻隐之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另一位病人的话让陈来华又平静了下来。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时间流逝,这件事并没有从陈来华脑海中抹去。他时常会去审视,是患者的态度在影响医生的心态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呢?这几年,钟爱传统文化的陈来华开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对20年前那位退药的患者,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位患者是“德不配位”,他家住华蜀眼科附近,恰好又在这里治好他的眼疾,他不但不感恩,反而做出不尊重医生、不尊重自己的行为,实在不应该,就是此等少数人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导致了当今的医患关系紧张。按传统文化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个病人再次失明是应有的因果。

  而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周而复始!2016的一天清晨,又一位76岁老大爷摸索着走进了陈来华的诊室,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已经无法治疗了。陈来华告诉老大爷,并不再给老大爷开药。但老大爷坚持,还是请求陈来华给他开些中药,并说到了治相关疾病的药,希望可以给他开一个疗程。对于老大爷知道他的方子,陈来华有些疑惑,但想到可能是其他患者推荐,也并没有多想。二十多天后,这位老大爷又来到了华蜀眼科,老人见到陈来华,眼神闪烁,故意避开陈来华的目光。此时陈来华突然想起了什么,仔细看了患者的病例,看到患者的地址与病情记录,再加上老人的面貌。原来这就是二十年前,在华蜀眼科吵着退药的那位患者。可以想象,这位满脸风霜的患者在这二十年来因为眼疾跑过多少路、受过多少痛苦。

  做好医生,应该慈悲为怀

  再次学习传统文化的陈来华,突然意识到,我们总是习惯向外看,却很少向内求。“其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慈悲心不够,应该忏悔”。虽然这位患者的态度恶劣,当他能再次回来看病时,其实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作为一个医生应该以“满满的慈悲心”重新面对患者,如果那样的话,这位患者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眼疾已经无法治疗。尤其是20年后他再次回来看病,我们仍然应该为减轻这位患者的痛苦、控制其病情作出不懈努力!以最虔诚的心态祈祷这位病人早日脱离痛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凡事不以他人之心待人;不以他人之举对人;不以他人之过报人。多一份付出,少一份计较。多一份雅量,少一份狭隘。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纠结。坚持内心的平和,待人处事不急不躁不骄。如今,作为华蜀眼科医院的院长,每日晨会都让医院的员工学习传统文化。陈来华作为一个医者,坚守中医眼科20余年,他不仅用传统文化管理着自己的人生,也管理着自己的中医眼科医院。接下来他将用一生去践行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观点 科技 养花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