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诚信黑名单”渐成“治老赖”重要臂助
李某不按调解书约定内容按时偿还陈某欠款。法院依法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今年10月中旬,李某在购买高铁车票时,被限制购票,无奈之下,只得委托朋友到法院交纳全部执行款2万元。(10月31日 光明网、《闽北日报》)
欠钱不还,一躲了之的人,往往被大家称之为“老赖”,大体分为无力还钱和有钱不还两种类型。有钱不还的人,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个“诚信黑名单”。但其之所以还敢行此违法违德之举,往往是因为大多时候政府和个人都拿他没辙。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发出限制高消费令,限制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出行、不得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住宿,不得旅游、度假等多达九种类型的高消费行为。不少地方针对“老赖”还公开发布“黑名单”榜单。这些规定和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诚信,不过,这些人依旧可以开坐慢车或者坐硬卧,且随着高铁、动车的迅猛发展,其在速度、舒适度上和飞机的差距越来越小,于是一些“老赖”纷纷舍弃飞机而选择高铁,事实上部分架空了此前出台的限制高消费措施。
2015年新的司法解释出台,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将纳入限制消费措施。如此一来,上了高铁“诚信黑名单”的“老赖”们只能选择速度慢、时间长的交通方式出行,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不能尽快到目的地去“谈生意”,甚至探亲访友都受到限制,无疑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且近年来中国高铁里程已经突破了2万公里,时速普遍超过200公里,可以前往的地点也越来越多。这种因失信于人、欠债不还带来的诸多出行限制,倒逼不少“老赖”不能赖不想赖不敢赖。近期就有多起因无法快速出行等原因,逼得“老赖”主动还款的新闻,金额高的有194万,低的仅4679元。虽然不全是高铁“拒载”的功劳,但亦是重要的一环。
当然,将整治“老赖”的全部希望都依托于高铁也不现实,这种诚信惩戒作用,对许多患有“顽疾”的人无效,治标不治本。最终还得仰仗一套成熟的法律制度兜底。不过随着高铁逐年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必会逐渐增加,定能为社会诚信机制建设和强化法律执行效果,增添重要臂助。( 文/丁辉)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