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为传统文化教育“比心”

2017-03-06 14:44  川北在线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影响青少年?如何通过教育坚守住国人“底色”?传统文化热引发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多位教育工作者表示,保持“底色”不变,传统文化教育应“变重要为必要”。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传统文化教育都不应“缺席”。(3月5日新华网)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煜煜生辉,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是饮食民俗、衣冠服饰,抑或是建筑工艺、中医武术,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对神秘的探索和传承。不论是中国武术的飞檐走壁,还是《周易》的八卦玄学,抑或是传统节日的民俗都吸引着代代国人,上下求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打开了国人的眼界,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注入新鲜的活力。但是开放的文化环境既给予了我们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文化冲击。
 
  在改革开放之初,想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迫切地想要与世界建立联系,而语言是快速建立联系的方法。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重外语轻国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语文课程被忽视,导致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一顾。
 
  语言传承受到冲击,价值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有些年轻人,觉得中国的传统春节没意思,而对圣诞节情有独钟;认为牛郎织女的“七夕乞巧节”老土,而对“214”“爱一世”的情人节兴趣盎然;女生以买外国护肤品牌为荣,以用国产货为耻等等现象层出不穷。总之,在他们眼里,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圆的。
 
  两-会前,记者就这一问题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他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文艺地形容: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又一颗珍珠,遗留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打捞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成为传承给后人的真正财富。”
 
  值得欣喜的是,无论是《百家讲坛》、《成语大会》还是最近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新推出的《朗读者》,他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综艺节目,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许多观众所接受。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毕竟只是一种形式,要起到根本作用,还应该让教育发力,使得传统文化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不“缺席”。
 
  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去粗取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想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青年,就应该科学制定各阶段学习教材,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日常教学;学习和娱乐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寓教于乐。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去伪存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科学引导,做好榜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我们一起为传统文化教育“比心”,拥抱美好未来!(文/楚佩璇)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观点 科技 养花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