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俄罗斯文学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2019-04-21 22:11  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在中国广大读者的深刻印象中,无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静静的顿河》,无论是《海鸥》,还是《战争与和平》,这些作品都曾经鼓舞和鞭策了很多中国读者。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俄罗斯文学就已经被中国进步青年所接受。尤其是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广大读者都是原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忠实读者。而且,许多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国读者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尤其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抒情诗,激发和点燃了中国读者的革命火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青年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殊死搏斗的勇气与力量。这是不能否认的。

 
  据新京报4月21日报道,从时间上看,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和中国新文学的萌发、发展脉络大致吻合。其在中国受到关注,即在“五四”时期,可说是有百年历程。彼时的中国作家、思想家在俄罗斯文学中主要寻找的是思想。思想性也是俄罗斯作家写作的一大特点。上世纪50年代,中苏进入蜜月期,海量苏联文学被译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海鸥》等更是被广泛阅读,不仅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还塑造着人们的思想,甚至成为生活指导。相比文学的艺术意义,其教育意义更为突出。
 
  可以说,即便是中国的小说和自由体诗歌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苏联文学的影响。而且,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和出版到中国图书市场,广大读者和作家与诗人,才对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多元思维方式,尤其是创作领域的视野更加宽广。在这之前,中国文学和读者的鉴赏范围一直局限于原苏联文学作品。但不管怎么说,原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那就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因为中国的文学创作长期没有与世界各国文学进行深入交流,而且受到了西方政治的严密封锁;二是因为中国和原苏联均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又是我们的“老大哥”,亲密的国家间外交关系,更加深了原苏联文学作品走向中国图书市场和中国读者心中的天然条件与积极因素。
 
  尤其是中国在20世纪初的1919年经过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之后,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革命火种迅速传播到了中国进步青年的思想当中,并激励了中国进步青年追随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热情。在初期的中国革命队伍中,有较高学历的进步青年人人都在研读苏联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苏联文学净化了中国青年追求真理的灵魂,是苏联文学作品中保尔柯察金自强不息的形象,让中国青年在革命斗争中变得更加无私无畏和勇敢。

 
 
  托尔斯泰的 小说《战争与和平》,让中国青年认清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本质,激发了中国青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坚强意志。
 
  而且,中国的文学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末直至8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思路与艺术表现手法都受到了原苏联文学作品的影响,这是不能否认的。就目前来说,尽管我们的国家已经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对于引进外来文学作品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作家和读者学习和鉴赏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但不会放弃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钟爱。可以说,俄罗斯文学作品依然是中国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郭喜林)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