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5年经俞平伯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 ,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 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踪迹 | |||||
匆匆 | 歌声 |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温州的踪迹 | 航船中的文明 | |||
背影 | |||||
序 | 女人 | 背影 | |||
阿河 | 哀韦杰三君 | 飘零 | |||
白采 | 荷塘月色 | 一封信 | |||
《梅花》后记 | 怀魏握青君 | 儿女 | |||
旅行杂记 | 说梦 | 海行杂记 | |||
你我 | |||||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 扬州的夏日 | 看花 | |||
我所见的叶圣陶 | 论无话可说 | 给亡妇 | |||
你我 | 谈抽烟 | 冬天 | |||
择偶记 | 说扬州 | 南京 | |||
潭柘寺 戒坛寺 | 《忆》跋 | 《山野掇拾》 | |||
《子恺漫画》代序 | 《燕知草》序 |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 |||
欧游杂记 | |||||
威尼斯 | 佛罗伦司 | 罗马 | |||
滂卑故城 | 瑞士 | 荷兰 | |||
柏林 | 德瑞司登 | 莱茵河 | |||
巴黎 | 西行通讯 | ||||
伦敦杂记 | |||||
三家书店 | 文人宅 | 博物院 | |||
公园 | 加尔东尼市场 | 吃的 | |||
乞丐 | 圣诞节 | 房东太太 | |||
标准与尺度 | |||||
动乱时代 |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 回来杂记 | |||
论严肃 | 论气节 | 论吃饭 | |||
论雅俗共赏 | |||||
论雅俗共赏 | 论百读不厌 | 论书生的酸气 | |||
论老实话 | |||||
语文影及其他 | |||||
说话 | 沉默 | 撩天儿 | |||
如面谈 | 人话 | 论废话 | |||
很好 | 是喽嘛 | 不知道 | |||
话中有鬼 | 正义 | 论自己 | |||
论别人 | 论诚意 | 论做作 | |||
论青年 | 论东西 | ||||
集外 | |||||
憎 | 父母的责任 | 春晖的一月 | |||
执政府大屠杀记 | 悼何一公君 | 哪里走 | |||
悼王善瑾君 | 白马湖 | 赠言 | |||
春 | 哀互生 | 论说话的多少 | |||
买书 | 松堂游记 | 初到清华记 | |||
绥行纪略 | 蒙自杂记 | 北平沦陷那一天 | |||
这一天 | 重庆一瞥 | 新中国在望中 | |||
外东消夏录 | 重庆行记 | 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 |||
我是扬州人 |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 |||
论不满现状 | 论且顾眼前 | 刘云波女医师 | |||
文物·旧书·毛笔 | 南行通信 |
南行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