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利“一号工程”的别样国庆
国庆佳节,位于湖北随州的鄂北水资源工程15标引水隧洞深处,“嘟嘟嘟……”风枪手在掌子面奋力打眼,“轰隆隆……”装载机来回穿梭运渣,“滋滋滋……”电焊工在精心焊接钢筋网……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被誉为“旱包子”的鄂北地区“十年九旱”,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被誉为湖北水利“一号工程”,该工程全长269.67公里,总投资180亿多元,总工期45个月,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途径襄阳、随州、孝感三市的6个县区,止于大悟县王家冲水库,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借“水袋子”润泽“旱包子”。
“三年通水、五年建成”是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目标。工期短、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15标全长16.55公里,这是全线55座隧洞最长的一座,除在进、出洞口同时开挖,区间还开挖6个支洞,其中主洞直径7.4米,支洞直径7米。该标段工程的地质极其复杂,进口是六七米厚的大片沙土,稳定性差,洞内是v类围岩,断层破碎,裂隙明显,是全线有名的“烂洞子”。
打隧道怕软不怕硬,在“软豆腐里打洞”非常艰难。面对“泥石流”、“豆腐渣”和“涌水”等下马威,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鄂北15标项目经理陶俊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为了啃下“硬骨头”,他带领技术人员一起科技攻关,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通过搭起超前管棚、筑起防渗墙,采用超前小导管和钢拱架支护,采用“无缝衔接工序”,24小时循环作业,打造“铜墙铁壁”,通过安全、质量卡控,遏制住了软弱围岩“七寸”,降服了隧道“天敌”,为掘进保驾护航。
为了加快进度,他们长隧短打,另外把6座竖井变更为6座斜井。2016年7月中旬,6条支洞全部与主洞“会师”,他们然后分兵几路在14个工作面开挖主洞,入秋后又开展“大干一百天”劳动竞赛,3个工区9个施工队比着干,掀高潮,2016年12月26日,在全线率先实现 主洞区间贯通,今年2月,在全线最早进入二衬混凝土浇筑,彰显“鄂北速度”,并实现了零塌方、零事故、零返工,不久前还荣获湖北省工会“工人先锋号”等殊荣。
时间回到今年的国庆。在马蹄形引水隧洞内,灯火通明,施工人员忙碌着,车辆穿梭着。已成型的衬砌钢筋弧度圆顺,间距均匀,绑扎整齐,像阅兵式上等待检阅的士兵。
在正洞掌子面,陶俊穿着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拿着手电筒,查看石质情况,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我是闲不住的人,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他坚守工地,大伙儿就有了主心骨。
职工们说,陶俊把工地当做了家,他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特别是工程节点的关键时刻,24小时守在现场,进主洞、跑支洞,有时半更三夜也要去隧洞里指导协调,加油鼓劲。
“今天国庆我值班,很光荣。现在5、6号支洞之间只剩300多米了,快要打通了,这也标志着我们15标将在全线率先贯通……” 陶俊里边如数家珍地说。陶俊是80后,老家在湖北仙桃,离工地不远,但一直抽不出身回老家。“工程第一次离老家这么近,怎么不回去看看亲人呢?”“工期这么紧,走不开呀。隧道通了就回家报喜,也算给家乡人民做点贡献!”他的回答让人信心满满。
项目部副经理兼三工区负责人钱政权自进驻工地也没闲过。他分管5、6号两个支洞和出口,日夜守在工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见他;哪里最危险,他就在哪里出现。洞内岩石遇水容易软化,为预防塌方,他让别人撤到安全地带,自己在洞里与施工人员一起用水泵抽水,对危险面及时支护和封闭。劳动竟赛中,他负责的工区每月都能得“红旗”。
秋风阵阵,党旗猎猎,机声鼎沸,回响大地,施工建设如火如荼。“鄂北调水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精品工程助力奔小康”……在工地沿线,一条条宣传标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背后,也是久受干旱困扰的鄂北人民盼水心声。“十一国庆节,我们的坚守岗位奋战就是为了早日实现通水,早日造福鄂北人民。”陶俊说。
“吃月饼啰!”晚饭时分,食堂管理员把可口的饭菜和中秋的月饼提前送到洞里。陶俊和坚守岗位职工匆匆吃完,又撸起袖子立即投入的战斗,有的爬上衬砌台车绑扎钢筋、有的扛起风枪去打炮眼……
浩淼的丹江口水库清波荡漾宛如画,不久的将来,一泓碧水将从这里沿着“人造天河”鄂北工程输水线从西向东一路奔腾,进城入乡、供水润民、泽田灌地,让鄂北百年干旱化云烟,奋力共筑中国梦……(伍振 赵洪力)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