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毅纶(左一)和其他志愿者在小区的垃圾分类活动现场。
近日,一则题为“
一位环保志愿者致北京市长的一封信”的微博被大量转载,“今天恰逢每周四的"
垃圾减量日"。想请您拍下在家中做垃圾分类与在社区分类投放垃圾的照片或视频,并将画面分享给全北京居民。”台湾志愿者黄毅纶希望以一个轻松的邀请,唤起更多人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作为台湾非政府组织工作者交流活动的一员,北京是黄毅纶的 城市,希望通过推广垃圾分类,“使北京这座充满魅力和人文气息的古都变得更整洁”。2011年9月,民间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与北京朝阳区政府签订协议,启动了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社区垃圾减量项目,黄毅纶则被任命为其中社区垃圾分类项目的负责人。
“目前全国660多座城市中超过2/3都已被垃圾山包围。”黄毅纶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后释放出100多种有害气体,其中含大量致癌物;各种病原性微生物、酸碱性污染物、重金属渗入地下水;填埋处理的垃圾则会污染土壤,滋生出的有害微生物被植物吸收后,最终传递给人类。而经过分类处理后,垃圾总量将减少2/3,最终被填埋或焚烧的只剩1/3。事实上,“很多垃圾都是宝贵的资源”,如1吨废纸可造出850公斤好纸,节省300公斤木材,等于少砍17棵树;1吨废塑料瓶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
上世纪90年代,垃圾分类正式在台湾开展起来,黄毅纶介绍道,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推广:垃圾分类在台湾已成为一项政策,人人遵守;环保被纳入小学教材,垃圾分类也从学校开始推广;少数社区中设有公用堆肥桶,人们按要求将厨余垃圾放进去,生成的肥料用于培育小区中的花草树木。
垃圾分类最关键的是“干湿分离”。黄毅纶表示,即把菜叶菜帮、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厨余垃圾单独装袋并投入“厨余垃圾”筒内。因为厨余垃圾通常湿乎乎的,会污染其他可回收垃圾,对环境污染也最重。而纸类,塑料类,电子电器类,玻璃类,金属类等都是可再利用的资源,应投入“可回收物”垃圾箱。其他废弃食品袋、废弃纸巾、坚果壳等则应投入“其他”垃圾箱,这些垃圾没有回收再利用价值,将被填埋或焚烧。值得一提的是,废电池、过期药品、化妆品、旧灯管等危险物也应单独分装和投放,小区中应单独设置危险物品垃圾箱。另外还要从源头减少垃圾,如少买过度包装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
(张 丽)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