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的环保压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曾到访过中印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能源及环保研究学者吉姆·沃特森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说,“位于欠发达地区的什邡迅速放弃建立大型金属冶炼项目的计划表明,中国政府在民众迅速上升的环保压力下正面临转型关键时刻。”中国民众对环保关注度日益高涨,让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保方面的选择更加困难。实际上,在工业革命发生几十年后,英国人才向议会提交世界上第一份水污染报告,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韩国斗山集团洛东江污染事件,都成为各个国家转型的标志。多国学者认为,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向绿色经济发展的转型,更是政府行政决策透明化的转型,否则,再好的项目也会被搁置,导致地方错失发展机会,最终影响老百姓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成功代价”到“转型写照” “环境问题,中国成功的代价?”四川什邡市政府日前由于民众反对宣布停建钼铜项目后,英国《卫报》称,公众反对声浪是对经济增长和环境威胁之间不平衡的不满。中国各级政府声称要净化空气和水源,并且对污染投诉有着越来越多的回应。但是,地方官员吸引投资和只强调经济发展导致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印尼《雅加达邮报》称,环境问题是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中国各地市民对于“自家后院”进行的危害环境项目变得更加“坦率”,这也使当地官员面临更大压力。 民众的环保压力让地方官员非常纠结。《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的地方官员将越来越感到“官难当”,因为他们既要负责保证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低失业率,又必须使民众相信经济的发展不会以损害环境或公众健康为代价。文章称,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些可能导致污染的工业,而地方官的升迁又与引进投资有关。 《纽约时报》称,对于民众坚决的反对,中国不少地方政府都感到措手不及。近来,中国许多城市都发生对有高污染危险项目的激烈反对活动,而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不久前,上海附近的松江修建垃圾焚烧厂的计划受到质疑,去年东北城市大连也宣布关停并迁走一家石油化工厂。文章称,现在中国“公众心中的环保标准越来越高”,北京市就曾叫停在市区修建大型垃圾焚烧厂。 “什邡市民的环保压力正是转型中国的一个新写照”。奥地利《维也纳日报》称,冒烟的烟囱、蓬勃发展的工业城镇,这曾经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象征。现在这些看法已经在中国变得过时。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新需求。文章称,在这样的压力下,中国慢慢学到一些东西,绿色和转型正在成为中国各级政府新的关键词。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
热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