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王东先生撰文《从通惠河漕运看大运河的申遗》指出,解放后,在太平湖东端曾发掘出条石砌筑的构筑物,也曾出现过排列整齐的楠木桩和在通州北运河发现的相似。这就表明,在积水潭周围地区曾经存在过码头。“我个人认为,京杭大运河漕运在公元1293年至1472年期间,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确实存在过终点码头。”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新闻进展
“要动土先考古”列入今年立法计划
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今年5月北京市法制办就《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获悉,《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是北京市2013年立法计划中力争完成的项目之一。此前,该法多次被批“进展过于缓慢”。
虽然各方专家多年呼吁“要动土,先考古”,但直至今日,北京尚未出台法规保护地下文物。因此,地下文物破坏现象屡见不鲜: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发现文物后继续施工;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发现清代御路仍继续施工,直到无法施工,破坏了100多米长的清代御路;北京西站南广场地下停车场工程建设中发现古墓,部分出土文物不知去向……早在2003年,市政协委员宋大川提交“关于奥运场馆地下文物保护的提案”,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余奥运场馆的地下勘探立即启动,1500多件文物随后出土。但是随后10年,“地下文物保护立法”都只是在“酝酿”中。
延伸阅读
东方广场曾停工 抢救发掘“北京人”遗址
从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A口出来,顺着东方广场方向的通道走个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座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这座地下十几米深处的博物馆,是开发的同时保护遗址的一个范例。据报道,1996年12月14日,东方广场还是一个大工地,土堆中隐约露出的碎骨片和石片引起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岳升阳的注意。东方广场建设工程暂停施工。随后考古队进驻现场,对2000余平方米的遗址进行了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出土文化遗物2000余件。经考证,此处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4万至2.5万年,是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地方,有丰富的用火遗迹、烧石、动物化石等。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址,展示北京悠久的人类文化,东城区政府与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兴建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并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
热2024-05-28
热2024-05-23
热2024-05-21
热2024-05-20
热2024-05-19
热2024-05-16
热2024-05-14
热2024-05-12
热2024-05-06
热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