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食盐中为什么必须加碘? 有什么好处?
为防治碘缺乏病,我国于1995年推行食盐加碘计划,到如今已近20年了,应该说成效显著。可是眼下有关碘摄入过量、停止食盐加碘的呼声不断,甲状腺疾病与碘盐的关系也成为公众十分关心的话题。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布报告,称我国依然存在碘缺乏病的风险,必须坚持食盐加碘政策。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我国儿童尿碘中位数的监测结果,将中国描述为“超过适宜量”。此后沿海地区的两会代表以及媒体密切关注,某些沿海城市已经非正式地允许销售非碘盐,并且呼吁放开非碘盐的销售。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点实验室采用总膳食研究方法开展了中国居民以及沿海地区居民的膳食碘摄入量的研究。研究报告认为,在我国,碘盐是补碘的主要载体,例如上海市居民实际膳食碘摄入量的63.5%来源于碘盐。由于一般在我国上市的营养补充剂中均不含碘,如果食盐不加碘,那么膳食碘摄入量将恢复到食盐加碘以前,并且使得我国十多年来防止碘缺乏病的努力荡然无存。
中国居民膳食碘摄入量较高的地区在内陆,而不是沿海。食盐的消费量过高是导致内陆省份膳食碘摄入量较高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盐消费量水平为5克/天,而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中食盐的消费量为12克/天。海产食品尤其是动物性海产食品的含碘量较低,植物性海产品(如海带、紫菜)虽然碘含量较高,但是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较低,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碘。
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存在碘缺乏病的风险,尤其是育龄妇女,孕期前和怀孕期间,必须保证充足的碘摄入量。研究发现,育龄期妇女的膳食碘摄入量相对较低,有10%左右的人群膳食碘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30%低于推荐每日摄入量,存在影响胎儿碘营养状况的风险。
研究发现,10年来我国食盐的消费量下降了31%,这可能与营养宣教以及慢性病防治的宣传有关,例如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下降至每天8.4和7.7克。报告认为,尽管降低食盐摄入量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趋势,但这同样将减少膳食碘摄入量,特别是在食盐加碘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因此可靠和有代表性的监测就变得更为重要。
[责任编辑:沫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