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三年来首次“破八”已在预期之中。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增长并不是问题,如果为了抵抗经济下滑,又重回到投资刺激经济以及货币刺激经济的老路上,进而延缓经济内生动力的形成,也许才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更大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半年报终于出炉,经济并未出现此前一些人担心的“硬着陆”,尽管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3年来 的7.6%,但季调环比折年率7.2%,仍高于一季度的6.4%,这说明宏观经济基本上已经“软着陆”。在财政货币政策不断加码的合力下,经济继续探底的势头会得到遏制,三四季度宏观经济将会呈现企稳态势,全年实现8%左右的预设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
目前的经济增速下滑,考验的是政府对于经济减缓的容忍度。“保增长”目标的优先级再次提升,说明决策层对增长忧虑加大,也在用新一轮的政策刺激极力抵抗经济增长率的下行。
不过,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和接受中国经济的减速,因为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宏观增长的大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二十年前,通过市场开放中国很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创造出规模巨大的全球化红利。然而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将告别两位数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将下一个台阶,从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运行。与此同时,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高储蓄-高投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扩张正发生趋势性改变,中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突破增长模式陷阱已经变得异常重要。
既然短期内的增长不是问题,那么,中国经济最该担心的风险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我们难以改变对GDP的顶礼膜拜,是对以往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被低增长质量的“锁定”。因此,中国经济下一步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做出深层次调整,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这是我们不能再回避的。扩张总有尽头,一个回归常态增长的年代会很痛苦,而转型会更加痛苦,但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