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电商扶贫如何让更多农产品“红”起来

2018-05-30 12:56  四川政府网 A+ A-
 原标题:电商扶贫如何让更多农产品“红”起来

    90后蒲恩亚是土生土长的汶川人。汶川多高山峡谷,乡亲们过去只能在河坝里零散种小麦、玉米、苹果,一亩地年收成两三千块钱。20多年前,汶川、理县、茂县等贫困县因地制宜,开始大量种植车厘子。然而,红彤彤的果子却没能让贫困户的日子红火起来。

  “销路不畅,受制于人。”理县通化乡卡子村的果农王成说,市场好的时候,商贩联合压价,从果农手里低价收购,加价翻几番后卖到城里;一旦行情不好,商贩不来,樱桃就只能烂在树上。

  一边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一边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卖难”。省商务厅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二者建立桥梁,电商扶贫已成为各地扶贫的重要方式。这是与以往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最大的不同,企业有着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搭乘电商扶贫的快车,2015年,蒲恩亚辞职回乡创业,帮乡亲们上网直销车厘子。2017年,阿坝州已有300多位像她一样的电商从业者,全州大约三分之一的水果通过电商走出去。

  不只是大量小微企业、创客,大型电商与物流平台也在加速布局,电商扶贫效果显现。京东在四川多地启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用工扶贫、创业扶贫”。通过与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和高原藏区等扶贫攻坚片区的企业和农户合作,京东的四川扶贫特产馆整合了多种特色农产品,而目前农村淘宝已覆盖四川23个县。

  2017年,四川88个贫困县网络零售额148.7亿元,增速跑赢全省24.3个百分点。超2万贫困人口、残障人士通过电商就业,开设网店和小微电商企业1950家,促进贫困地区人均增收3250元。

  据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电商扶贫去年实现四个全省第一: 省级四川省扶贫特产馆覆盖41个县的农特产品, 县域农村电商扶贫及产业大数据库上线运行,首次在四川藏区、大凉山彝区发展农旅融合,首推“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大凉山”等电商农产品区域品牌。

  B

  瓶颈

  物流、人才、资金等都是坎,投入期漫长

  电商扶贫被贫困县寄予厚望。然而,看似简单的农产品行销对路问题背后,却是网络基础设施搭建、物流、产品标准化、人员培训等一系列配套难题,需要漫长而细致的投入。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设施瓶颈。以昭觉县 的“悬崖村”阿土列尔村为例,村民进出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就是物资运输。为帮扶悬崖村发展,四川省物流办和京东合作开通了无人机货运物流项目,与货运索道一起助力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试飞成功后,还要帮当地培养无人机飞行手,才能常态化运营。”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只是悬崖村,许多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范围的拓展,市场半径的扩大,都离不开物流等零售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和提升,需要各方持续投入。

  其次,人才短缺也影响了电商扶贫的精准性。“电商是个大系统,不是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账号那么简单。仅网站运营的店铺装修、美工摄影、文案写作、在线客服、市场推广、数据分析等就能让初创者抓狂,更不要说十分麻烦的选品、包装、仓储、物流等问题,还有源头的产品质量把控、供应链管理等复杂问题。”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能抓住电商扶贫风口的,大多是返乡大学生或企业家,贫困户缺乏资金、技术、眼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除了单一因素,营造整个电商生态系统服务更非一日之功。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平台、电商服务商、传统企业、合作社与基地等各个方面共同合力,否则即使有人才也无法单打独斗。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互联网 交通 观点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