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的启动,去年底,我省森林覆盖率达38.03%,新增森林面积接近资阳市大小,增速为十年来最快,草原面积也稳定在2.7亿亩。
铸就“新动能”
连续两年,宝兴没有新开一家采石场,没有修建一座拦水坝。
石头财政、水电经济“退烧”后,宝兴县连续两年GDP增速突破9%,人均纯收入创新高。依靠72.1%的超高森林覆盖率,宝兴吃上了旅游饭。仅去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增幅超过四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的正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尚待优化的现实,省委省政府坚决啃下“硬骨头”: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全面创新,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
这是一场空间格局的再塑造。2013年,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近八成国土面积纳入限制开发区。次年,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2016年,4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一项项举措,让四川对国土空间的绿色布局越立体。
这是一次发展动能的大转换。五年来,全省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与之对应的是,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8万亿元。
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大变革。绿色低碳正成为四川人生活新风尚。共享单车、垃圾分类,正在各地快速生根发芽……
摒弃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绿色文明一步步形成。
筑牢“防火墙”
逮捕,再移送审查起诉!面对森林公安开出的罚单,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村民罗向知懵了。他没有想到,一年砍的上百株长在山坡的杂树,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而根据相关法律,杂树所处区域位于生态功能区,在没有采伐许可的情况下砍伐,入刑合理合法。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围绕产权制度、政府责任和市场角色,补齐法律漏洞、补足执法短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014年,省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6年,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出炉。随即,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总量减排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
有层层下压,也有持续松绑——启动市场化治沙试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民间资本“放行”;碳排放权、排污权试点与重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遍地开花,四川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正从过去政府的“独角戏”变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以法治维护生态尊严。
看立法。2014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四川野保理念转向“动物植物并重”。随后,《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提非法采砂刑事处罚;《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实施,率先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治理责任与奖惩机制。
看执法。2016年,首批“环保警察”在德阳上岗,污染案件不再“只能罚款”;2017年底前,川内市州环保法官全部宣誓到任。过去五年,全省累计打击各类非法采伐林木、偷盗猎野生动植物案件近6万起,山林真正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安全家园”。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