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意科技交流日 四川医疗黑科技盼成果转化
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医疗技术成果转化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发端和转化端严重失衡,缺乏大型龙头医药企业
价格低廉的产品因医疗采购机制不畅,得不到在医院的大范围推广使用,最终难以通过产品销售反哺研发
9月24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中意科技交流日——2018中意生物材料及新材料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12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 的医疗“黑科技”。
用陶瓷模拟骨节构来诱导骨自动生长治疗关节损伤、高分子载体将药物精准运送至肿瘤部位、复杂的人体器官可实现3D打印……论坛上,不少与会嘉宾对专家学者们分享的 医疗科技惊叹不已。而这些“黑科技”怎样尽快运用到临床治疗中,也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的思考。
看医疗科技
用陶瓷做“催化剂”诱导骨头自动生长
“用磷酸钙制作的多孔陶瓷能激发人体自身修复机制,刺激骨头损伤部位自动生长愈合。”论坛一开始,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就抛出了他将生物材料运用到再生医学上的重要研究成果。不同于物理修复,张兴栋成功研发出用陶瓷诱导骨头自动生长的“骨诱导人工骨”技术,该技术仅需运用多孔陶瓷做“催化剂”,就能实现损伤骨骼自我修复。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周绍兵研究的“高分子药物载体用于多药耐药肿瘤”的研究技术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说,他所研究的技术是将直径为100纳米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运载工具”,“搭载”上药物,同时和肿瘤细胞进行生物信息配对,使药物精准到达肿瘤部位。
过去,3D打印一般使用塑料或者金属,硅橡胶材料难以打印。会场上,四川大学教授夏和生结合图片,向与会嘉宾展示他的 研究成果——硅橡胶的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未来,除了人造器官,硅橡胶等柔性材料将用于定制可穿戴设备等更多领域。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教授王云兵则将分享重点放在他对心脏瓣膜疾病和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研究上。通过王云兵团队研发的 ,心脏包膜能干化保存3个月,为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心脏包膜打下基础,而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研究更是引来现场嘉宾极大关注。
谈成果转化
扶持壮大医药企业探索高效转化机制
目前,张兴栋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概念正推动利用生物材料诱导人体软骨、韧带和神经生长技术的相关研究。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已有近1000家医院使用其“骨诱导人工骨”技术,“原材料价格不到进口材料的一半。”
相较张兴栋教授的技术已投入临床,其他专家学者研究的技术大多“待字闺中”,尽快运用到临床实践是他们的共同心愿。在进行人体试验前,周绍兵希望能找到企业或风投机构,来解决从动物到人体这临床应用“最后一公里”研发过程中的巨额资金投入难题。
四川有好的医疗技术,却难以转化,有投入的原因。王云兵认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该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发端和转化端严重失衡,缺乏大型龙头医药企业。他建议,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发展医疗产业意识和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意识,另一方面可扶持壮大一些医药企业,让企业促进技术转化,避免好的医药技术“墙里开花墙外香”。
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张兴栋告诉记者,磷酸钙制作的多孔陶瓷在国内招标价仅2800元左右,不及美国一半,但价格低廉的产品却因医疗采购机制不畅,得不到在医院的大范围推广使用,最终难以通过产品销售反哺研发。他建议,在医药新技术应用上,可结合国有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民营企业灵活的生产体制,“要抓紧借国家在成都推进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机会,探索出更高效便捷的医药技术转化机制。” (记者 罗之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