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鹤山龙口镇霄乡村鲜卑族后裔居住地

2014-02-04 21:13  广州日报

  零门票美景逐一带你行(之六)

  文/记者严建广  图/记者陈卓达

  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源氏,一个在鹤山人数并不算多的姓氏,一座古老的村庄,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的源氏竟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鲜卑族后裔;而在当地,源氏、霄乡村(现已并入霄南村)在过去曾显赫一时。

  鹤山源氏老祖宗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

  霄乡村看上去与邻村没什么两样,但是读村中祠堂的对联,记者却发现,源氏并不那么“简单”:在村中近湖源公祠门上,一副对联写道“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村中乐隐源公祠门上,对联写道“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无不透露出这个村源氏不一般的历史渊源。

  源氏文化研究会的源可就告诉记者,“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讲的是鹤山源氏老祖宗源贺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并晋爵“西平王”的故事;乐隐源公祠的“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是说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旧称北平),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的历史源流。

  族谱历史资料显示,霄乡源氏的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古鲜卑人的一支,他们的姓氏——源,正是古鲜卑姓氏之一。

  现居霄乡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约千余人,分散在香港及海外的源氏后人约2000余人。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起,就开始主动、彻底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生活习惯、与汉人通婚的鲜卑人,到隋唐时,各方面已和中原汉族无甚区别。定居霄乡700余年的源氏,早已习惯了此乡此土的生活。

  “现在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我们都是汉族,”霄南村的源志雄说,“从祖先迁居到这里,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除了一些细小的细节上有所不同,现在的生活习惯、习俗跟当地其他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源可就告诉记者:“在过去,我们这里一些农具的名字还带有秃发的字样,应该是从祖先哪里继承下来的。不过,现在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农具都没有了,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越来越少了。”

  据史料记载,受唐朝时祖先的影响,源氏族人后来多经商而很少为官。而鹤山霄乡村源氏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源志雄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霄乡村源氏会做生意,很少人做官。“在过去,可以说家家做生意,”他说,“霄乡村虽然是一个乡村,但是,历史上,这里却是一个商贸交易地,村里家家都很富有。”据了解,如今蜚声海外的源吉林万应甘和茶发明人就是霄乡村源氏后人。

  记者穿行霄乡村发现,虽然经过岁月洗礼,但从一座座显得气派的旧建筑,仍可以看出当年村民的富庶。在村庄的南门,记者见到一幢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子,房子的底座和三面墙体的半截墙都是由花岗石板砌成,“这些花岗石板来之不易,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要想用这么多花岗石板肯定花大价钱,”源可就告诉记者,“当年,村中很多房子都是这样,现在只留下了这一座。可见村中当年的富有。”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