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宣太后委身的义渠王是何方神圣? 义渠王是怎么死的(2)

2016-07-07 18:45  川北在线整理

  杀义渠王是谁的阴谋?

  战国早、中期,义渠的势力还相当强盛,竟能继续与强秦周旋近二百年,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公元前444年,秦军挟攻灭大荔余威,“伐义渠,虏其王”;但虏其王却并未灭其国,因为史书又记十几年后,“义渠来伐,至渭南”。敢于主动伐秦,而且深入秦国的关中腹地,足见义渠实力颇强。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威势空前隆盛。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 331 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军进一步迫使义渠君向秦廷称臣,并置义渠为“县”。按说,这应当意味着对义渠的完全控制。但奇怪的是,此举并未触动义渠国的统治体制,义渠国君虽然称了“臣”,但权位仍在。

1451542322712.jpg

  《战国策》记载,义渠君曾出访临近的魏国,提倡合纵抗秦的名臣公孙衍(张仪的对头)与之交谈说:“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意谓秦对义渠的态度,取决于列国形势的变化:当中原各国威胁秦国时,秦国将讨好义渠;反之,秦国将攻掠义渠。

  果如公孙衍所言,公元前318年,齐、宋、韩、魏、赵五国伐秦,秦王担心后院起火两面受敌,接受臣下“赂之以扰其心”的建议,“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但义渠并不买账,还是趁五国伐秦之机,“因起袭秦”。这次五国伐秦以败北收场,反倒是义渠趁虚而入,“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此后双方攻战不休,李帛之役后4年,秦军征伐义渠,攻占了义渠的25座城池;秦武王元年又攻打义渠,但均未能灭亡其国。

  到了秦昭王即位时(公元前306年),秦国与义渠的关系一度缓和,义渠王还亲自到咸阳朝贺。正是在这次朝贺后,义渠王惑于宣太后的柔情而乐不思蜀,一直住在咸阳的甘泉宫,更“与宣太后通,生二子”。 在宣太后掌权近四十年内,秦国与义渠一直相安无事,直到公元前271年,“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史上最后一个戎国义渠就此灭亡,秦国在其故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个郡。

  但史籍上“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这句写的清清楚楚的话并不是没有疑点的。当年秦武王暴死后,宣太后的儿子秦昭王作为在燕国的人质而能回国继承王位,全赖宣太后在宫斗中获胜,“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权力斗争就是如此你死我活。

  宣太后既以女主掌权,一是有朝内之臂膀,即外戚穰侯、华阳君等人的辅助。范雎说:“穰侯专秦权,恶纳诸侯客”,甚至“闻秦之有太后、穰侯、……不闻其有王也”。于朝外,则应有义渠王的支援。故秦武王时还曾讨伐义渠,到昭王初立,义渠王即朝秦,并与宣太后通,且在宣太后掌权近四十年内双方相安无事,充分说明其与义渠的暧昧关系,作为宣太后牵制昭王的后盾,奈何轻易放弃,残暮之年杀之?这根本不合常理。

  与其说是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倒不如说是秦昭王所杀更为合理。昭王见到范雎时就说过:“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灭义渠,昭王即亲政,而且立即“废太后,逐穰侯”,独掌权柄。足见义渠对于宣太后一派的支柱作用,这恐怕才是昭王必要杀之灭之的原因。

  秦并六国免去后顾之忧

  秦国在吞并义渠之后将西北边界推至了今天的内蒙古、甘肃一线,直接与胡(匈奴)相对。秦灭义渠之后,基本上征服了西方的戎族,解除了后顾之忧;秦昭王在此筑长城备边,闭合疆域而成“四塞之国”: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