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调查 网传“北宋三相”只有范仲淹在盐城西溪主持过工作?专家是这样说的

2016-10-23 16:20  未知
    原标题:调查 网传“北宋三相”只有范仲淹在盐城西溪主持过工作?专家是这样说的

 “北宋三相”是指北宋朝担任过宰相的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人。人们通常认为他们先后在东台西溪担任过盐官,这也成了东台西溪景区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日有网友发帖认为,“北宋三相”与东台西溪关系不大,只有范仲淹一人曾在这当过盐官,而吕夷简、晏殊均无在西溪的“工作经历”。

    该网帖立刻引发当地网友激烈争论。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得知,为正本清源,多位历史文化研究人士通过查阅史料,不仅佐证出“北宋三相”皆在东台西溪任过盐官,还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丰满。



“三相阁”里的宋朝三相 本版供图 王众

网友发帖称:

“北宋二相”未在西溪做过盐官

  “‘北宋三相’果真在盐城东台西溪做过盐官?”10月18日,有网友在盐城当地知名论坛发帖称,东台西溪最近很热,不是拍电影就是搞活动,“但是最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北宋三相’均在此地为官的说法好像不符合史料。”该网友认为,三相中只有范仲淹一人曾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晏殊、吕夷简二人都没有在西溪的经历,而且一些诗词也不是在西溪所作。

  该网友还称,吕夷简在西溪,正史未载,地方志语焉不详;晏殊在西溪,尚待考证,而且西溪盐官只是个小官,根本不重要,怎么后来都能当上宰相呢?“所以他们二人在西溪当盐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这一说法引发当地网友争论。有网友认为,“也许就是宣传的需要”。另有网友认为,“北宋三相确实在西溪做过盐官,还有许多诗词佳句”“小时候我们就听说了北宋三相,一直是我们西溪的骄傲”……几天内,该网帖浏览量过万。网友提出质疑的东台西溪位于东台市区西南位置,离市区3公里左右。10月21日,现代快报记者赶赴当地。步入西溪宋城,要穿过北边城门。宋代风格的建筑群映入眼帘:三相阁端庄高耸、老戏台籁音萦绕、晏溪书院诗赋低吟、古驿站酒旗飘香……

 
       东台西溪景区里的“三相阁”

  走进三相阁,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三人的浮雕像栩栩如生,雕像下有三人在西溪任职的详细履历介绍。在宋城南端,通圣桥和八字桥两座古桥横在河面上,见证着“北宋三相”在西溪留下的足迹和厚重文化。

  “我的爷爷就跟我们讲过三相的故事。”81岁的刘满仓家在东台西溪景区八字桥西侧,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虽然未曾潜心研究和考证,但他坚信多少代人口口相传的内容不可能凭空捏造。

神道碑铭成吕夷简任职的直接证据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网友对范仲淹在西溪的经历没有任何疑问,关键是吕夷简和晏殊。那么两位宋朝的宰相有无在东台西溪的工作经历呢?今年70岁的朱兆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是东台历史研究的专家。为证明吕夷简和晏殊都曾在西溪任过盐官,他花了大量精力,翻阅30多种相关文献、阅读200多万字,做了大量考据工作。最终他肯定地表示,吕夷简和晏殊都曾在西溪任过盐官。

  2014年《雨花》杂志第6期《盐官旅痕》中,朱兆龙老先生用散文的形式写下了吕夷简刚刚到任西溪盐仓时的场景:“北宋真宗咸平5年(公元1002年),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从泰州运盐河码头出发,经过半日水程,小船缓缓抵达黄海之滨淮南产盐第一大镇——西溪,赴任西溪盐仓的监当官……”

  “虽然是历史散文,但字字查阅史料,句句得到佐证。”在《四库全书》的《乐全集》中,朱兆龙寻觅到张方平所撰《文靖吕公神道碑铭》,见到其中有“榷定盐策,度署西溪,大储放利”的记载。“文靖吕公就是吕夷简,神道碑铭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相当于墓志铭。张方平(1007年—1091年)比吕夷简小29岁,曾与吕夷简同朝为官,该神道碑铭属当时人记的当时事,成为证明吕夷简任职西溪最直接的文献资料。”朱兆龙说,这也是许多研究者所疏忽的地方。

  朱兆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吕夷简来西溪时北宋建国已42年,经过五代十国百年战乱的两淮盐场,虽已恢复生产,但储运设施和管理尚未完善。吕夷简组织灶民修建盐仓,以工代税、以工抵盐,明沟排水、堆码盐囤,不过数月,全库收储量翻了几倍,令老百姓们增加了收入。

晏殊的老师成关键人物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晏殊曾在西溪任盐官”之说在正史中未载,而晏殊本人著作中也找不到有力证据,故而争议最大。“然而,地方志和一些相关著作还是留下了一些说法。”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老教授陈钧曾撰文《北宋三相与东台西溪》。他认为,在宋代及其后的文献和地方志中,对“晏溪、晏溪河、晏殊尝官西溪镇、晏殊曾监西溪盐仓、晏殊曾在西溪镇创建书院”等等,还是有很多记载的。


  “其实,很多辅助的史料更能证明晏殊在西溪任过盐官,这其中他的老师陈彭年最为关键。”对于晏殊的认证,朱兆龙也是颇费周折,他翻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如《宋史》《宋真宗本纪》、宋《起居录》等,最终发现了陈彭年和晏殊的缘分,“此人是直使馆,当年皇帝指派他指导10多岁的进士神童晏殊。”

  朱兆龙不放过蛛丝马迹,将史料穿针引线、环环相扣,最终还原了那段历史:陈彭年受皇帝委派,到泰州举行还愿仪式,晏殊陪同老师,后听闻海边西溪镇有座唐代宝塔,于是来到西溪,在得知吕夷简调任后,一直未派新官员到任,今钦差驾临,请晏殊兼理一下。晏殊年方二十,少年任事,有老师支持,便放手打理,在西溪留下了一番作为……

诗人研究牡丹为“三相”作证

  作为古诗词爱好者,肯定离不开对文史的研究,而且必须一丝不苟,身为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68岁的何玲龙老先生就是一位严谨的诗人。“20年前,有人请我研究便仓的枯枝牡丹,是不是元末明初将领卞元亨种植的,盐城有没有更早的牡丹了。”1996年,何玲龙开始从牡丹诗词上寻觅“线索”,发现“宋代三相”就与牡丹有过不解之缘,而且都在西溪。

  “我知道范仲淹有一首《西溪见牡丹》。我在想,他看的牡丹是不是前任晏殊所栽种,于是继续向前寻找。”何玲龙发现,明朝万历年间的萧良有撰的《蒙养故事》,就如现在的教科书,其中有一句便是“西溪晏咏,北陇孔嘲”,意思为:晏殊西溪咏牡丹。《蒙养故事》后更名为《龙文鞭影》,历经明、清两代,直至清光绪年间,“西溪晏咏”还是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盐城有晏殊手植牡丹一事在明、清两代应是童蒙皆知的。”何玲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再往前推,他发现吕夷简在西溪时也曾作《咏西溪牡丹》诗一首,这是他“在西溪当盐官”的有力旁证。

  何玲龙认为,范仲淹《至西溪赋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中的“参知两丞相”不是言自身,而是指他监西溪盐仓的两位前任晏殊和吕夷简。因此,这首诗就成了晏殊和吕夷简曾在东台西溪的佐证。

  “宋代的西溪级别虽小,但西溪盐官的官职是非常重要的,三位宰相出自西溪并不是偶然。”这一点,作家朱兆龙和诗人何玲龙的观点惊人相似,“在那个年代,盐的税收超过全国税收的一半,管理盐就是管理国家的经济命脉,西溪作为重要的盐场和中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位重要人物到西溪任职不足为奇。”(文 姜振军  王菲)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