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
此外,朱温自幼丧父,寄人篱下,他不仅早早地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艰苦,还要刻刻提防着来自东家的皮鞭,在这样低人一等的环境中,朱温并没有形成软弱的性格,反而更懂得如何去自保和处事。所以,幼年时的朱温便擅长骑射,臂力过人,成年之后,街坊四邻对朱温的评价多是“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正所谓“时势造英豪”,如果朱温生在太平盛世,那么他可能一辈子就只是个小混混,永无出头之日,但他却偏偏生在唐朝末年,这时什么皇权尊卑早已被打下神坛,乱世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朱温的狡诈机智的性格,恰恰能在这样复杂黑暗的动荡中纵横捭阖、青云直上。
▲唐末农民起义
从朱温的行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温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朱温能够为72州、21镇的霸主,纵横天下30余年,与他非凡的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
我们通过一件事就能看出朱温的战略眼光确实不错-----叛齐降唐。
这是朱温人生中的大事,当时,起义军与唐军在战事上相持,双方优劣难分,很难看出孰强孰弱。然而,朱温在这样的情况下果断选择了向唐朝投降。为什么呢?
现在是两军相持的末期,双方都急需扩充实力来增加获胜的砝码,朱温身为大齐的重要将领,又控制着军事重地同州,如若这个时候降唐,不仅能给农民军重重一击,还可以给其它起义军的领袖起到示范作用,而唐朝获胜后,肯定不会亏待他。
结果确实如朱温所料,朱温的兵力成为了压倒起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唐僖宗为了笼络他更好地为朝廷效力,还封他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封疆大吏,足以见得,朱温的这一步棋走的十分正确,不仅免于被绞杀,反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以后割据一方,进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梁的周边形势
第二,朱温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还得益于他那套精明的政治手段。
黄巢死后,其部将秦宗权继续反唐,势力大炽。朱温看到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没有放过这样一次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他借着朝廷的名义,一面派人到青、淄等地招兵买马,一面又联系兖州的朱槿、朱瑄两兄弟,与他们结盟一同对抗秦宗权。此计可谓“一箭三雕”,怎么说呢?
这其一,朱温为自己扩张势力找了个极好的借口----为朝廷铲除逆贼;其二,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获胜几率,又可以借此战事削弱朱家兄弟的势力,为今后征战减少阻力;其三,经过这场战事,朱温可以借此机会牢牢掌握中原战场上的主动权,一举替代秦宗权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地方势力。
这高明的政治手段?谁不服?
▲晚唐军阀割据图
第三,朱温这份来之不易的帝业,还与他高超的用人之术分不开。
朱温十分擅于发现人才,而且不拘一格,他帐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几乎无一出身高贵者,都是朱温从降将、下级官兵或是不得志的文人当中挑选出来的,而这些人后来都为大梁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像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原来都是黄巢军的下层官兵,委以重任后都成为了朱温称霸中原的先锋,个个都骁勇善战;还有李振、敬翔原本只是名落孙山的文人,但朱温却发现了他们的过人之处,两人在战事中屡现妙计,为朱温称霸大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第四,朱温成就霸业的背后少不了其妻张氏的功劳。
张氏出身名门,即知书达理,又精明能干,朱温虽有虎狼之心,但在张氏面前,也有几分畏惧。每每朱温商议大事,总要请她来指点一二,而张氏在分析政事上,往往能抓住要害,料事如神,常为朱温所不及。
除此之外,张氏在稳定军心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朱温本性多疑,加上战争环境紧张,更使他妄加猜疑部下,经常动不动就处死将士。这种办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内部团结。张氏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朱温的滥杀行为减少内耗,一致对外。
▲朱温
除了善待将士,张氏对朱温的生活方面也管的很严。她在世时,朱温没有三妻四妾,更不敢纵情声色。在朱温打败朱槿时,曾纳其妻以归,张氏听说后,立即派人把她叫到自己身边,坦言自己对她的这份经历十分感同身受,会将她好好安顿。在一旁的朱温听到张氏这么说深受感动,于是便送朱槿之妻去佛门清静之地做了尼姑,而张氏也始终没忘掉这个可怜的女人,常派人给她送去衣食,直到她去世,这份贤德,让人不由地对这个女人肃然起敬。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很轻易的,以史为鉴,我们从中看到了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朱温,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可见朱温的成功,确实有顺意之处啊。
热2024-01-11
热2024-01-11
热2024-01-11
热2024-01-10
热2024-01-10
热2024-01-10
热2024-01-09
热2024-01-09
热2024-01-09
热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