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古代史上最悲催的状元 当了不足二十天就被皇帝莫名的车裂

2018-03-21 15:15  历史大学堂
  原标题:中国古代史上最悲催的状元 当了不足二十天就被皇帝莫名的车裂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第一件可能更倾向于靠天吃饭的农民伯伯的喜好与愿景,第二件则是在外漂泊、无以为家、乡音难寻的旅途之人,而第三件则是所有人都希望经历的了。而金榜题名往往读书人最为关心,且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否!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谚语。
 
  古代,寒门若想出人头地,唯有科举最为便捷、有效。但这条路不是谁都能走的,要实力,还得要运气。这范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运气好了,一路飞奔,年纪轻轻就能高中;再好了,公主看上了,怎么样都下嫁,更是一步升天,从此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成了身外之物,不打紧,怎么样都饿不死了。运气不好,刚考上,诶,打仗了,皇帝跑了,没得官当了;更有的,赶考路上死于非命了。
 
  还有更惨的,好不容易考上了,当了不足二十天的状元,就被莫名的车裂了。此人便是陈安阝(fǔ)了,好不容易考上了状元,当了不足二十天,就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被车裂,这其中的冤情堪比窦娥,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悲催的状元!
 

 
  科举考试_图
 
  能高中状元历朝历代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明朝尤甚,但陈安阝考上了,这除了能说明他才学出众以外,更是对他高中经历的讽刺。经历了千辛万苦,过五关斩六将,合着是赶着去送死的?他不悲催就奇了怪了。
 
  明朝科举,四级七考,公平性增加的同时,才子更不易高中。所以考上了当了不足二十天就挂了,才令人唏嘘。这四级七考,听着都有点吓人,那到底又是怎么进行的呢?宋代的科举考三级三考,明代改革,在第一级考试前又加了一级称为童试,变为了四级。由是,明代科举考试,先得童试,然后乡试,再次会试,最后是殿试。明代的读书人,要想高中,必须一步步走,一个接着一个的考。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要想高中,必须先过童试。

  童试又称为童生试。有些人如果断章取义的话,可能会觉得这是小孩子考的试。然,非也。童生指的是未取得生员(府、州、县学的学生)资格的读书人,如果一个读书人实在垃圾,到七八十岁了还未取得生员资格,不好意思,同样也得和差自己几辈的读书人一起考试,直到取得了资格。生员也就是我们常以为的秀才,考中这秀才并不容易,所以单只一个秀才在古代就可以声名远扬。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_图

  童试,分为四关,第一关为县试,考过之后方可参加第二关;第二关为府试,考过了可参加岁试,是为第三关。考过了这三关就可以称之为秀才了,那么童试第四关是什么作用呢?我们现在每个高中生都可以参加高考,而在明代不是每个秀才都能参加乡试的。童试第四关,就是为了选拔那些可以参加乡试,继续往上考的秀才。秀才只有在第四关科考中考到了一、二等的好成绩,才可以参加乡试。我们看到这里,都已经要昏头了,从小到大,从小学到大学,大规模的升级考试也就这么多了。

  然而,考状元,过了童试,取得了科举生员(过了童试第四关就可以称之为科举生员)的资格,这路才走了四分之一。所以明代的状元着实不易。接下来,就是第二级乡试了。乡试考中了举人,便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了。第三极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取得了贡士资格,便可以参加第四级考试殿试了。熬了这么久,考了这么多事,终于要拨的云开见月明了。殿试发榜,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一等,赐进士及第,只去三名,第一名就是状元了,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年是探花;二甲二等、三甲三等,也各自有规定。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_图

  陈安阝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考上了,这其中的艰辛只会多不会少。然而,倒霉催的,因为一件莫须有的事情,状元当了不足二十天就被赐死了。

  洪武三十年,南京城内举行会试,主考官为刘三吾等人,录取了宋琮等52人。这52个人里很巧合的都是南方人,而主考官也很巧合的都是南方人。殿试结束后发榜,因为会试录取的都是南方人,殿试后榜上自然也都是南方人。陈安阝被选中,是为状元。

  全国性的考试,自然南北方的人都有。北方学子一看,这榜上怎么都是南方人,心里不服,于是四处找理由对榜单表示不满。恰好,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那肯定是考官故意偏袒老乡。这理由北方学子自是觉得很充分,证据又活生生的摆在眼前,你皇帝老儿要是不给个说法,我就不走了!朱元璋听到类似的传言,自是大怒。于是选派了张信等十二人调查,状元陈安阝也是调查官员之一。

  很快,调查结果出来了。张信等人向朱元璋汇报说,北方考生的试卷大多论证空洞,且多有禁忌之语,确实水平差,不存在刘三吾等主考官徇私的事情。这番结果能安抚存心挑事的北方学子么?显然是杯水车薪。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_图

  北方学子接着发言说,肯定是你们这些官员官官相护,同流合污,故意挑选质量差的文章送给皇帝看。我们水平再差也不可能一个都考不中吧?

  朱元璋一听,怒火中烧,不再调查,直接处死了张信、陈安阝等人,而刘三吾因为年老,免去了死罪,发配边疆。先前发的榜也就作废了。

  这事,其实并没有北方学子相当那么不堪。且不说刘三吾本人是有名的刚正不阿、这老乡也就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南方地方也大着呢,按照地域划分,压根都不在一个省,算不上老乡。北方的读书人写的文章质量差,完全可以甩锅给北方的战乱。而南方相对来说,比较安稳,读书人能安心读书,在北方,命都保不住,谁还读书?

  说来说去,最惨的还是陈安阝了,好不容易考上了,能光宗耀祖了,来这么一下子,还没有风光几天,就莫名其妙的被处死了。估计,高中的消息还没有传回老家,人就已经已经在黄泉路上了。

  试问,还有比他更惨的状元么?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