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发动战争前夜,帝都里的谣言
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也是最主张他继位的红顶大儒。他常说,天下太平,当以文治之,朱允炆才学兼优,最符合此要求。武臣们虽然不赞同,却也不便公开反对皇帝的意思,只能抱怨今非昔比,大明已定,不须再用武力。
百官们渐渐默认,朱允炆就是明天的皇帝。一时间,朝野上下无不谈论皇位之争,有人猜测诸王的反应,有人担忧皇室内斗。村里亭间,老百姓们也兴奋地讨论着未来的君王。
“我听说,朱允炆少年时便深得圣心,举止文雅,不像王爷们喜好骑射。”李大爷说。他是本地一位朴实的百姓,听闻朱允炆学识渊博、为人仁厚,不禁对未来的君主充满期待。
“这正是好事。武断蛮横的君王,只会带来战乱。”杨叔回道。杨叔经历过战乱,期盼太平。他认为只有一个文治之君,才能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
“你这话未免太轻视我们大明的武将了。要不是有徐达、常遇春诸位大将,我们的好日子能有今天吗?”张婶反驳道。张婶的丈夫是一名退伍军人,她比其他两人更理解武将的作用。
三人言辞不合,争吵起来。李大爷坚称文臣治国才是正道,杨叔也附和他的看法。张婶虽然口齿不利,还是辩称武将也有治国的能力,不应该轻视。争辩许久,三人只得各自散去,坚持各自的看法。
李大爷和杨叔对视一眼,都在心里暗自摇头。张婶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家妇女,哪里懂得国家大事。这个朝代已定,武人只会滋扰社稷。文治才是王道。他们这样想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主张。
与此同时,京中藩王府邸里也充满了不安的气氛。诸王们面色阴沉,对皇位交接之事颇有微词。其中以燕王朱棣和靖王朱橚最为愤懑。他们都曾经跟随太祖征战四方,对当今文弱的风尚很不以为然。
燕王朱棣是一位习武的王爷,自小便在父皇膝下学习骑射武艺。他认为,大明之所以能立国安邦,全仗先辈武臣的功劳。如今这些女儿司书的大臣治国,只会使民疲兵乏,大明江山早晚难保。
“大明荣光,岂是这些女红能守护的?”靖王对左右轻蔑地说,“我等定会让天下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王道!”言语间,两位王爷都对即将到来的文弱盛世心存不满。
然而朝中并无人听从王爷的怨言。百官们都低眉顺眼,私下却暗暗讥笑这些武断蛮横之徒。没人相信,以一州之力,就能动摇大明江山。王爷们的不满,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螳臂当车之举。
六月过后,皇帝驾崩,京城为之震惊。未及举哀,朱允炆便继位为帝,是为建文。众人料想中的局面到来了,却没想到来得这样突然。建文元年九月,新帝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改革。
他首先废黜了岐王、代王、平王、晋王、秦王、 Chili王、蜀王、楚王、汉王等强藩,并削去其封地和兵权,仅余食邑。接着,建文帝又连续降低或剥夺了燕王、靖王等重要藩王的封地。
这一连串动作惹恼了藩王们。他们认为,建文帝此举是要削弱藩王势力,收回封地和兵权,强化皇权。尤其是燕王朱棣,面积最大的封地直接被削减了一半有余。他愤然对家人说:“我们靠的就是先皇赐予的土地兵马!今天这份恩典被收回,我的安全还有保障吗?”
燕王一向倔强,对建文帝的做法极为不满。他力主武力平叛,建文帝深陷书卷,不知军国大事,必定会导致灾难。建文帝这样草率地削藩,简直是在逼王爷造反。燕王心中积聚的不满终于爆发出来。
建文二年正月,燕王终于忍无可忣,发动叛乱。三月,靖王也举兵响应。两大藩王联手谋反,京城顿时人心惶惶。建文帝急召大学士黄子澄商议对策。黄子澄毕生从文,对军事一窍不通。他建议派遣心腹李景隆前去讨伐。
“李景隆乃忠臣,必能为陛下出此难关。”黄子澄恭维道。建文帝犹豫片刻,还是同意了他的提议。李景隆是建文帝的心腹,深受宠信。建文帝起用他也是出于私情。
明军自信满满开拔北上。李景隆天资聪颖,且深得建文帝宠信。可一旦到了沙场上,他的才能和魄力就完全不足以担此大任。燕军屡次设下埋伏,明军竟毫无察觉,完全被动挨打。
李景隆不谙军事,被朱棣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只会空谈军法,对敌人的骗局毫无警觉,以至于大败而归。一场大败后,李景隆臊着脸回京复命。建文帝大惊失色,连忙问起当初建议他的黄子澄。黄子澄讪笑着回答:“臣才疏学浅,料事不周,给陛下出了这个难题。”他也只能承认自己用人失误。
建文帝沉吟片刻,命人再次起用明初名将耿炳文出战。耿炳文深谙用兵之道,曾与燕王一同训练,对抗击燕军有信心。他对建文帝进言,不能冒进,应采取持久战,以大明的国力优势逐步消耗燕兵。
建文帝急于速战速决,多次催促耿炳文尽快出兵。耿炳文只得领命北上。然而,建文帝不耐烦地再三催促,迫使耿炳文不得不与燕军决战。耿炳文只能退守城池,采取守势。燕军无法攻下,不得不退兵。建文帝听说耿炳文不与燕军主动决战,大怒,再次调回京城。耿炳文哭诉冤情无门,建文帝置之不理。
此后,建文帝又重用了瞿能。瞿能在攻城战上颇有心得,带兵打到北平城下,几乎攻破。就在此时,李景隆再度出面干预,将瞿能调离前线。北平之城得以喘息,重整旗鼓。再次被叫回京的瞿能,恨不得将李景隆碎尸万段。
瞿能临门一脚就要攻克北平,夺回了建文帝的胜算。奈何李景隆出于嫉妒和矫情,再次将他调离。如果瞿能得手,靖难之役胜负已定。建文帝再次错过了结束战争的良机。
与此同时,明将盛庸在山东屡次歼灭燕军,使朱棣一度陷入绝境。可就在盛庸骑兵充沛、步兵铁浊之时,建文帝的忽视让大好局面就此幽死在山东。盛庸连战连捷,使朱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奈何建文帝专宠李景隆,再三调遣,导致战局一落千丈。
朱棣终于攻下南京,建文帝出奔,不知所终。燕兵入京肆虐掳掠,百姓涂炭。李大爷和杨叔避难于乡间时,痛悔当初信誓旦旦地支持建文帝。建文帝不施恩于民,到头来只能丢掉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也为今日之局付出惨痛代价。
“唉,我们也不过是手艺人,哪里懂得国家大事。”杨叔叹息道,“真不该参与议论。” “错了错了。”李大爷也自责,“武臣治国的确比文臣强。我们也该听听张婶的意见不是?”
两老感叹今非昔比,建文已成过去。燕兵很快就接到了永乐帝登基的诏书。明军将领也都纷纷归顺新帝。耿炳文、盛庸等猛将都得以重新使用,重新上阵杀敌。他们响应新主,为保家卫国而战。
朱棣果然是神武之主,很快就将天下统一,恢复了永乐盛世。读书人终究敌不过铁血军人,这一历史教训,注定要流传很久很久。百姓也终于迎来太平日子。
热2024-05-09
热2024-05-09
热2024-05-09
热2024-05-08
热2024-05-08
热2024-05-06
热2024-05-06
热2024-05-06
热2024-05-03
热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