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者称公众给名人微博挑错系好事:对汉语负责

2012-12-18 12:24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热点冷眼]名人微博“咬文嚼字”:网络语言必须规范吗?

  “低级差错多,语法病句多,知识差错多。”

  《咬文嚼字》杂志发起的“围观名家博客”活动近日结束,通过一年来“围观”12位名人的博客,从中挑出语文差错,得出上述“三多”结论。

  此事引起网友关于网络语言严谨性的讨论,网友“普罗骑士”说:“值得赞扬!网络文化属于速食,但希望发博发贴的朋友能严谨、严谨、再严谨。”而网友“愚笨的三月”则道出了另一方声音:微博要那么严谨干嘛?

  名人微博应对公众、对汉语负责

  有观点认为,名人微博受到大众广泛关注,是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自媒体”,其言行对公众的影响很大,将他们的错字找出来“咬嚼”,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汉语负责。

  “中国人现在缺乏‘认真’精神。”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郑智斌表示,《咬文嚼字》作为专业杂志,从专业角度给名人微博挑错,是件好事。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名人微博的影响比较大,在语言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应多加斟酌,对惯用的词语和文字要遵守规律。

  陈少峰认为,应当采取规范与创新并重的策略。一方面,规范不应不影响创新,这样可以帮助更多人理解,另一方面,有一些新词新概念新用法也可以使用,因为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变成共同的新语言或者新语词。

  应当宽容网络语言的自我嬗变

  也有网友指出,不必以“成规”来衡量评判语言文字的创新,因为语文本身植根于现实生活,是鲜活的。郑智斌教授也认为,语言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会发生变异,语言学上讲“语言与社会共变”,社会变了,语言也将随之变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刘小平告诉新华网记者,语言文字处在不断演进中,其中书面语相对口语而言演进是缓慢的,有节制的。现在的网络语言文字如同口语一样,是方生即死的状态。我们可以使用,但不能随意把它引入主流语文,如权威报刊、中小学教材等中,同时也不必拿“主流语文”的标准去要求或评价“网络语言文字”。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汪立荣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成规为标准来评价当今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显然不妥。我们先得承认:将错就错也好,向误用、俗化妥协也好,有意错用也好,这些现象都真真切切存在于语言使用中。“语言学研究需要尊重语言事实。”

  汪立荣总结网络语言文字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不需要像出版图书那样有编辑人员审阅;第二,热点转换快。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网络语文难以实现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求网络名人都具有专业编辑那样的语言文字水平,也是不现实的。“网络语文只能自由发展。其实,自然界哪一个事物不是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完善的?”

  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络语言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