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唯有不盲 才能无畏

2013-10-30 12:25  第一财经日报

    近期,围绕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职业行为的法律保障和职业操守等问题,爆发了一些事件,激起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和深思。

    “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御,亦不阿群众。”这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创刊时张季鸾的观点。民国时代办报,困难重重,张季鸾曾说,“报业之厄运,至今日而极!压力,重逾万钧;言论自由,不绝一线。而全国战兴,百业俱敝,报纸营业遂亦大难”,绝大多数报纸“大抵呻吟憔悴于权力、财力两重压之下,发发不可终日”。

    但张季鸾那一代报人并不怨天尤人,而认为新闻业的失败,“其原于环境者半,原于己身者亦半”。为此,《大公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党非可鄙之辞”,“不党”是指和党阀派系“一切无连带关系已耳”;“不卖”是指“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团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不私”是指报纸并无私图、并无私用,而为公众喉舌;最后是“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今天重读“四不”,笔者以为“不盲”实为要务。报纸“立言纪事,务须忠勇”,忠于自己的主张,勇于发表,但张季鸾特别指出“此项主张自非偏见,事前务宜经过深思熟虑,多听他人意见,多思索各项事实”。用今天的话,张季鸾是强调专业主义的新闻之道的。

    张季鸾认为,“近代国家报纸负重要使命,而在改革过渡时代之国家为尤重”,因此呼唤言论自由的环境。但自由不是为了“作交易”和“挟成见”,而是要“在法令所允许范围力求公正”;“宜为一切人之喉舌,官民各方,孰有冤抑,皆得自由发表。”

    转型期的中国的报道环境和舆论生态非常复杂,回首过去报人的思想,是想说明:办报从来都不容易,办报从来都需要勇气,报人永远要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公正,服务公共利益。不要怕“荆棘满地,冥夜长征”,只要跟随良知,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就会始终走在自由光明之路上。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