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杜润生逝世享年102岁(3)

2015-10-09 18:56  界面

 从四面八方上山下乡回京的年轻人,在时任 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的指点下,探索着改变中国广袤农村面貌的道路。

 当年他们工作的西皇城根南街九号院,也因为出台诸多影响巨大的改革措施而闻名于外。在那个神秘、简朴的院子里,年轻人们毫无顾忌地施展着他们的才能,甚至在不自觉中已经将自己的意见直达高层。

 当年,杜润生组织了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这一年全国有161万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32%。

 1982年到1986年,杜润生连续五年主持起草了 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这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路线图”,而 、陈锡文、周其仁等当年的改革青年,都是在参与“一号文件”起草工作中开始聆听杜润生的。

 杜润生本人这样总结5个“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中国农业的进一步改革,受制于城市国有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用当时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对于中国农村改革,一切’便宜’的项目已经出台,不触动深层结构,再不能向前进一步了。”

 以中央名义确认“包干到户”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特别提出:所有的责任制形式,包括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杜润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个农民听了文件传达后说:“这会儿上级主意说得在理,合乎庄稼人心意。”当天到城里书店要买本“包产到户政策书”。

 而一向是集体主义模范的大寨村,其领头人陈永贵在北京听到消息,表示犹豫,“咱大寨人能愿意干吗?”结果出乎他的预料,多数群众愿意干,社员说:“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头儿不干,咱大家干!”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那是中国一段朝气蓬勃的日子。

 周其仁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真的很感谢那个时代,基层和地方的创新变化源源不断,而上层由实事求是路线主导,主政者思想开放,求知若渴,力求在可靠的经验基础上决定政策。我们这些年轻人生逢其时,在村庄田野和中南海之间来来回回。

[责任编辑:晓锋]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