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施一公请辞副校长 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2)

2018-01-10 20:29  今日头条

  施一公认为,在一个社会在受教育机会比较少的情况下,人口比较众多,又受非常浓厚的东方文化影响,怎么样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是一两个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思考和整个文化的改变才能够实现。

  施一公:年轻人若只着眼于什么工作挣钱多 是狭窄

  对于如何看待以“好找工作”为标准选择专业的现象时,施一公说,他对所有选择进入清华生命学院一年级本科生,每年都会给他们讲一次:你们多少人觉得进了清华以后,学生物以后,将来还会为柴米油盐发愁?如果不会的话,为什么不坚持下去?

  “如果我们最后无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最后我们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工作挣钱多,什么工作能够生活得更富足,这个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施一公说。

  施一公曾在一次演讲中说,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不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施一公说,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他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他说,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说,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回忆小时候,施一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没有肉,没有水果。那时的梦想之一,是长大每天吃一个苹果就够了,当时怎么可以想像长大还有汽车开,每天都可以吃到肉,觉得不可思议。在那个年代,觉得科学很伟大,科学可以改变社会,可以让中国富强,做科学家,做工程师,成为一种理想。

  “其实就是这种动力,让我们这一代人往前走。”施一公说,作为科学家和教师,敬业是最核心的品质。他希望看到国内各个学科全面开花,都尽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毕竟,科技的进步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