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烈日炙烤的人文叙事(聚焦)

2013-07-16 19:45  互联网整理


  上个周末,我们一反常态,盼望着台风的到来。

  不是大家疯了,实在是大家热怕了。你想,在7月13日入伏前,苏州已经连续“高烧”了12天。谁不在企盼一丝风一场透雨呢?

  虽说台风“苏力”不太给力,但我们还是因为它所捎来的一点小“福利”,稍稍喘了口气。

  从昨天起,第三轮高温再来。而且还有一个坏消息今年苏州的“三伏”共40天,比去年整整多了10天。

  我们从地理上解读高温形成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令人窒息骄阳下的民生与责任。比如,我们今天记录的这几个人物。或许,他们能告诉大家,守住自己的人生和责任,我们才能寻找一丝风,寻找因风而来的凉爽。

  一天送水100来桶 手臂晒成“双截棍”

  7月12日,上午9点40分。温度计已显示38℃。

  总部送水车正在卸货,刚送水回来的小范抓紧时间靠在椅子上,喘着气,稍稍歇会。他是洞庭山水香店的送水工。这个90后小伙有点腼腆,但晒得黝黑精壮的手臂,全无同龄人的娇气。“每天最起码要送100桶水。”小范入行才2个多月,“早上8点到傍晚5点,大多是给单位送水,傍晚5点过后,大多是家庭用水。有时,爬楼梯时都感觉腿就要散架了”。

  才说了这几句话,工单来了:“小范,3个单子,赶紧送一下。”小范扫了一眼,9桶水。

  电动车后面先装一桶水,人再坐上去,左手拎一桶放正中间,左右两边各放两桶,然后用一根粗绳固定在水桶的顶部,又在两边各放一桶,再固定,最后一桶水就搁在上面。

  “保持平衡最重要。”小范说,看上去很简单,但放得稍偏一点,骑在路上就可能摔倒。一旁的老师傅告诉我们,小范入行时间短,但已经很熟练了。

  9点50分,戴上帽子,脖子上围上毛巾,出发。

  目的地是宝带西路上的电信公司。从水站到这,骑车10来分钟。到了楼下,卸下7桶水。小范两手各抓一桶40斤重的桶装水,利索走到门口放下,来回了几次后,打电话让要水的人下来接,再把7桶水送上去。来来回回几趟,280斤重的水送妥当了。

  这段时间里,记者光站那里,已挥汗如雨。

  “累吗?”问出这话,记者觉得都有点傻。擦一把汗,使劲喝了一大口水,小范说:“还好吧。反正,收入不错,多劳多得,一个月收入能有四五千,这个季节,每个月还有450块钱的高温补贴。”

  每天和扒手比腿力 衣服干后层层盐巴

  上午10点,白花花的太阳已经快要把柏油马路融化。通过短信暗号,记者和梁璐约在这里碰头。梁露身材魁梧,大大的眼睛,娃娃脸。但正是他,令混迹在苏城的小偷小摸们闻风丧胆警校毕业后,学师三个月就出道,从事反扒近6年,抓获扒手400人次,手下目前带着5个反扒小分队,是市公安局有名的反扒明星。

  “现在没有扒手,你放心好了!”梁璐一句话就浇灭了记者想当场抓小偷过把瘾的热情,梁璐锐利而有神的眼睛早已将周边尽收眼底。

  他说,小偷小摸一般都很“职业”,很多扒手早已“五六进宫”,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也正是这样,反扒队员得会伪装,今天可能是送水工、清洁工,明天可能是工厂操作工、外来民工,后来又可能“变身”高级白领。

  昨天一早5点多,梁璐带队“杀”到通安一个菜场,这里有几个团伙经常联合作案。当天小偷似有察觉,并未得手就驾车逃离。40分钟后,梁璐和队员又赶到了石路一个小公园。这里,两个正和老年人聊天的女人,在下手盗窃时,被梁璐一举拿下。

  记者跟着梁璐一行4人在汽车南站兜了四个趟子,全身汗水已经湿了三遍。

  汽车南站附近一直没有动静,梁璐和队员决定转移到其他战场。“怎么就没扒手呢?”记者依然心痒痒。梁璐撩了把汗,笑了:没扒手是好事啊,这个天,扒手也受不了热,都跑超市和商场去了。在那里,另一组反扒队员正守着。

  每天,他都要给 回家列车“体检”

  深夜,车间里,还开着空调,似乎总难和高温酷暑联系到一起。但,跟着王东良钻进列车车底的时候,一股热浪竟让记者一阵晕眩。

  13日,夜,9点15分,记者来到吴中区木渎镇的轨交运营公司日检车间。前方,一辆闪着白光的轨道交通一号线列车,正缓缓驶了进来。

  接下来,王东良和他伙伴们将对这些忙碌了一天“回家”后的一号线列车进行安全检查。“每天负责日检将近20趟列车。”长相清秀的王东良,老家在泰州,2011年7月从南京铁道学院轨道机车车辆专业毕业后,来到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每天晚上这个时间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30分前后,所有运营列车都将回家重新修整。”

  记者跟随王东良一同钻进刚进站的列车车底,刹那间,一股热浪滚滚而来。这些热量来自列车风缸模块、牵引变速箱。“这些列车每天回来后,都不能完全熄火,必须保持热备状态,保证列车随时可以启动出发。如果把电源直接切掉,一些密闭箱内的参数就会发生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都会影响第二天列车正常出车。”正如王东良所说,整个日检车间在这些喘着粗气的大家伙包围

  下,好似一个大蒸笼。

  王东良告诉记者,整个车间采用四班两运转的制度,40个人从早晨开始,就要不间断对所有列车进行安全体检。不仅日检天天都要有,像双周检、三周检、一年内定修、年底大修等安检制度,事先早已制定地清清爽爽。届时,包括信号灯制造商、轨道列车生产厂家、设备供应商等都需要共同坐堂,对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列车安全评估。而王东良和伙伴们日日上报的检修记录,这时候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安全参数,好不好,完全是这些来自一线的检测报告说了算。

  烈日下救火, 24小时的烈火雄心

  天蒙蒙亮,记者刚走近因果巷消防中队,出操的口号声就已经响彻清晨。“每天都这么早,听说凌晨刚救了把火呢。”门口的一位环卫工人一边抹着汗扫地,一边往里面瞅着消防士兵们各种踢腿操练。跑步出操,拉伸、预热、引体向上,都是晨练的必修课。“消防战士,不训练,速度不快,怎么行?要想提升战斗力,必须夏练三伏。”梅锡峰的训练服已经湿透,迷彩绿的军装能拧出水来,小腿上的汗水浸透了裤管。

  早饭后,迅速集合战队。梅锡峰紧盯每个战士进行日常勤务交接班。他也没闲着,拿着抹布认真地擦拭着消防水炮,“在火场上,这可是灭火救命的宝贝啊,可不能有什么闪失”,梅锡峰说,消防战士除了日常训练,24小时备战出警救援,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中队的车辆器材装备进行维护保养,必须时刻保证完整好用,丝毫马虎不得。

  “助理,金属切割机发动不了了!”旁边有人喊,梅锡峰一听,连忙冲过去查看,很快就判断出是燃油混合比过低而导致的油路堵塞。梅锡峰熟练地拿起一旁的工具、拆解、清洗、组装,纯进口的器材在他手中就跟玩儿似的。记者掐了下表,整个排除故障时间,不足8分钟。

  修好切割机,梅锡峰甩着满手臂的汗水,对小战士训着话,“凌晨出去救援回来的时候,怎么没检查一遍器材再睡觉?这要是现在有火情,什么都晚了。”一旁小战士,不住地抹汗,不住地点头。

  下午1点50分左右,室外温度大约在36℃左右,突然一阵急促的警声响起。只见梅锡峰嗖地一声从器材堆里钻出来,在场的记者都还没有反应过来,梅锡峰和战士们已经穿上了20多公斤重的战斗服、战斗靴、防护腰带,坐上了消防车,正准备呼啸而去。

  “曹胡徐巷76号,冒烟,我先走了!”梅锡峰被晒得黝黑的手臂搭在车窗边,向记者告别。

  从警铃响起到车子出动,他们竟然只花了40多秒钟的时间。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