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感染幽门螺杆菌易患哪些疾病 分餐制落地困难

2021-12-17 11:42  今日头条

  原标题:感染幽门螺杆菌易患哪些疾病 分餐制落地困难

  12月15日,#感染幽门螺杆菌易患哪些疾病#登上新浪微博话题榜首位,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和讨论。

  这已不是幽门螺杆菌首次成为热门话题了。不难发现,近年来,官方对于幽门螺杆菌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各大权威医院开始科普幽门螺杆菌到幽门螺杆菌检测被列为体检项目,再到江苏启动幽门螺杆菌家庭筛查项目,幽门螺杆菌越来越多的被人们知道和重视,然而“了解-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

  观念节奏不一致,分餐制落地困难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传播、胃-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其中口-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高,且具有家族聚集性,这与中国人不分餐、互相夹菜等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伴随幽门螺杆菌科普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朋友开始关注并重视幽门螺杆菌,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更加注意饮食卫生。然而,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并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役,需要全员的配合和支持,因此,不少网友吐槽自己在分餐道路上遇到的重重阻碍,也有不少网友已放弃“单兵作战”,呼吁通过政府出具强制性措施进行分餐。

  看似小绵羊,其实是披着羊皮的狼

  很多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不自知”,实际上,感染幽门螺杆菌后,100%会发生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只不过约有70%的人不会感觉到明显症状。这也是很多朋友对于分餐行动不在乎、不重视的重要原因。此外,不了解幽门螺杆菌的危害,甚至认为是夸大宣传、言过其实,也是阻碍分餐落地的一大原因。

  幽门螺杆菌看似小小一种细菌,对人体胃部的损伤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一些深受“幽门螺杆菌”折磨的网友也纷纷站出来提醒大家重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并可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约30%的Hp感染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疾病;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四联药物是主流,效果却因人而异

  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公认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二种抗生素+一种铋剂,每日2次,连续服用10日或14日,间隔4周以上复诊,判定治疗效果。如未根除成功,则需至少间隔2-3个月进行二次根除。

  对于幽门螺杆菌,很多网友零容忍,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不少网友表示通过三联或四联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检测已经成功转阴,但也有部分网友吐槽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太大或耐药性导致自己反复换药治疗。

  其实,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受很多因素制约,如感染程度的不同、患者的依从性、地区耐药性、药物副作用等等,因此,三联/四联药物治疗效果出现差异是正常的。总的来说,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毋庸置疑,但其严重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却是无法被忽视的。

  药物治疗+岩藻多糖,值得磕的清幽完美CP

  正是由于药物治疗方案的副作用,使很多看起来并不那么“严重”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老年感染者、儿童感染者或免疫力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望而生畏,权衡利弊之后,主动或被动放弃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治疗。那么,有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安全无副作用地清除幽门螺杆菌呢?

  答案是:有。

  它就是大分子岩藻多糖。岩藻多糖的独特结构,使其可以与幽门螺杆菌上的供体蛋白进行特异性结合。较小分子岩藻多糖而言,大分子岩藻多糖可与幽门螺杆菌结合成更为坚固、稳定的组合,将幽门螺杆菌带出胃部大本营,随消化道排出体外。像磁铁吸附铁一样,岩藻多糖与幽门螺杆菌的结合是靶向的物理结合,而非化学性灭杀,对人体安全无副作用。

  依托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明月海藻集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展开了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相关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表明,单独使用BMSFu®岩藻多糖的清幽有效率达77.6%;采用四联疗法+BMSFu®岩藻多糖搭配治疗,清幽有效率为100%,且BMSFu®岩藻多糖可以极大地缓解四联方引发的副作用。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呼吁大家注意饮食卫生,公筷不可少,分餐很重要!

 

 

(备注:以上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为信息展示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